本报讯 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欢快,时而沉郁忧伤……一场专场民族音乐会让上海城市剧院和观众们沉浸其中。然而,这并非某个知名的民乐乐团带来的演出,而是前不久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七彩韵”民乐团举行的专场音乐会。在这场名为“悠悠中华韵,莘莘学子情”的音乐会上,颛桥中心小学的68名小演奏家演奏了11首曲目,赢得了台下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为何要在城市剧院办一场孩子们的音乐会?颛桥中心小学校长唐为民将这场音乐会比作“梦想的种子”。他告诉笔者:“对于学习艺术的人而言,舞台是有独特魅力的,我希望能让我们的孩子领略到这种魅力。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为这场音乐会而埋下梦想的种子,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下去,这场音乐会便是成功的。”
颛桥中心小学“七彩韵”民乐团已经创建10年,与常见的以某种乐器为特长的学校民乐团不同,“七彩韵”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综合型的民乐团,如今乐团乐器声部涵盖管乐、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等15种乐器,共有175名学生组成两支梯队。乐团团长顾春瑾老师认为,综合型的乐团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也能让参与的学生有更多选择。
然而,指导一支民乐团远比指导单一一种乐器难得多,为此颛桥中学小学从校外请来专业力量进行指导。学校聘请了上海歌剧院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晓谷,上海民族乐团指挥姚申申,上海民族乐团首席唢呐演奏家胡晨韵等作为乐团校外辅导员,每月来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指导。
在颛桥中心小学,艺术教育重视比赛、成绩,重视为学生升学提供帮助的理念已经转变,带领学生认识美,促进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追求。作为国家教育部命名的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颛桥中心小学的民俗艺术教育不仅只在参与民乐团的学生之中进行,更是融入了普通的课程之中。
从最早的安塞腰鼓开始,到颛桥剪纸,再到民族音乐,颛桥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已经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学校的“幸福1+6”课程除了将传统民间艺术普及教育融汇在各科目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在课堂外开设了艺术、科技、体育等自主拓展性课程,其中不乏《颛小鼓娃》、《一剪美》等优秀的民俗文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