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舒鉴明
传承创新 普及腰鼓文化
腰鼓是一项古老的民俗艺术,打腰鼓活动在亭林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民俗佳节、盛大集会,人们在劳作之余击鼓狂舞,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2005年镇文体中心从腰鼓爱好者中挑选了卫华、朱燕等30名阿姨妈妈组成首支亭林镇腰鼓队起,在2006年将腰鼓列为亭林镇“一镇一品”的重点项目,传承和发展腰鼓文化,受到了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发展规划,并下拔财政专项经费,在各基层单位组建发展腰鼓队,通过培训提升鼓艺,开展汇演比赛推进腰鼓活动。
随着亭林腰鼓五年发展规划的分步实施,先在有基础、便于推动的学校、居委形成了一批骨干队伍;组织开展示范性系列比赛,培育广大爱好者对腰鼓的兴趣,又在机关事业单位、居委会、企业、村队、学校等5大领域进行腰鼓普及。镇文体中心还派出编创人员赴陕西学习、观摩安塞腰鼓。
亭林腰鼓既有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又有江南腰鼓的典雅、柔美,队形气势壮观,鼓点铿锵有力,造型优美多变,以其舞姿动作美得柔和、优雅、飘逸,成为了深受全镇百姓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发展,腰鼓活动在亭林蔚然成风,打谷场、健身点、操场、走廊……击打腰鼓的“咚咚锵”响彻全镇各个角落,无论是老、中、青,还是小小少年,都对腰鼓抱以满腔热忱,时时、处处投入学腰鼓。遵循“教育从孩子抓起”的理念,亭林小学还将腰鼓教学课程化,制定训练大纲,推出打腰鼓体育活动。
夯实基础 壮大腰鼓队伍
推动腰鼓这一特色文化发展,亭林人凡遇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在欢庆时刻都会打起腰鼓翩然起舞,把打腰鼓看作是憧憬美好生活的“欢庆鼓”、“士气鼓”和“健身鼓”。为了发动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到腰鼓队伍中来,在区文广局和体育局的指导下,亭林镇文体中心还通过精心策划、编排大型鼓、舞节目,吸引人们参与。如一场以“童趣腰鼓”、“青春与浪漫”、“峥嵘岁月”、“夕阳别样红”串联的大型鼓、舞表演,展示不同人群的特点和生活,让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员都有合适的角色。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亭林腰鼓在表演技巧上,整体鼓艺日臻精妙,不光有速度、力度,更幅度、难度,腰鼓人口迅速壮大,在全镇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建立了43支高质量的腰鼓队,鼓手1600余人,会打腰鼓的少儿、青年、中老年爱好者更是多达5000余人。如今,在亭林就连一些聋哑人、智障人经过培训也打起了欢快的腰鼓。
曾带教过许多腰鼓队的朱燕、陆黎明老师,为了教会20名聋人学员打腰鼓,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进行细心的辅导,学员耳聋听不见,她们就用黑板写,用手势比划,让他们扎实地掌握打腰鼓的要领。无声世界不理解音乐和节奏,她们将每一个动作都有两位老师对两名学员比照进行辅导。面对20名学员,学员打一遍,老师就要打10遍。为了更好地与队员们交流沟通,老师还费心学会了基本手语。然而就是这支聋人腰鼓队,在去年9月举行的上海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与山阳镇智障者快乐龙狮队联合表演龙狮腰鼓舞《开门红》,惊艳全场,取得圆满成功!
打造精品 彰显腰鼓魅力
亭林腰鼓融艺术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参与面广、观赏性强,作为该镇群众文体的一大亮点,通过营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的文化氛围,使腰鼓在成为名符其实“一镇一品”文体特色项目的同时,成了在上海乃至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它引领实现了基层文化工作从“送戏”到“种戏”的转变,由“输血”到“造血”的飞跃。
亭林腰鼓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注意吸收全国各地腰鼓、花鼓和手鼓的打法,不断融入时尚健身元素形成自身特点,并相继编排出《东方鼓韵》、《东方鼓魂》、《东方鼓跃》、《东方鼓律》、《军旅腰鼓》等系列精品。亭林腰鼓正是凭借速度、力度、难度上的提升,在近年来先后参加300多场次的各类比赛上屡获佳绩:上海市民间体育大赛腰鼓比赛中连续五届蝉联冠军;第十三届上海·国际“世博金玉兰奖”艺术大赛中获金奖。去年,亭林腰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亭林镇也由此成为金山区腰鼓训练基地和上海市腰鼓活动基地。亭林腰鼓声誉鹊起,一位从重庆回沪探亲的亭林人,辗转索要《亭林腰鼓》,说是要带回重庆让喜欢腰鼓的好友照着学。江苏江阴的一位干部,为学习亭林腰鼓的精湛鼓艺,专门派出三名腰鼓骨干到亭林学艺。
传承和创新统一,提高和深化并举,亭林腰鼓在带动群众文体活动中繁荣发展。为进一步发挥特色品牌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和联动效应,亭林腰鼓瞄准“金山一流、上海领先、全国知名、国际影响”的目标,正努力挖掘自身内涵,让亭林因腰鼓而更显活力、更有实力、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