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舒鉴明
区校合作共建
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
闵行区与复旦大学共建的“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是一种全新的健康服务合作共建模式,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医学教育、健康产业等合作内容,合作的目标是以复旦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系统整合闵行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创新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体提升闵行各级医疗机构水平的同时,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疗的高效结合,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构建新型健康服务体系。
闵行与复旦携手共建,无论对于将医学教育从实验室延伸至大众人群和社区,实现从理论教育到卫生实践的应用,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还是实现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快速提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在医疗服务方面,共建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促进医疗服务能级提升,医疗资源重心下移;科学研究方面,重视基于社区的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治研究,为破解传统的重医疗、轻预防卫生服务格局“探路”;医学教育方面,发挥高校优势,将源源不断地提供地方急需的医学人才。与此同时,闵行区通过多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拥有基于居民电子档案(eHR)的大人群、大样本、大数据资源;而复旦大学及附属医院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医学人才方面国内领先,区校深度合作优势凸显,由此也为双方建设教育研究型卫生系统(AHS)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家门口的好医疗
目前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都习惯到三级甲等大医院就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对现有社区和区级医疗机构不放心,而关键就是不同级医院之间诊疗水平的差距和诊断路径的差异。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认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只能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和区域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使大中小医院在面对同一种疾病时实施同质化的诊断路径。以高血压为例,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院或三甲医院,医生没有统一的治疗规范,导致病人最后只能相信大医院。假如今后社区全科医生也能按照国际化诊断规范来开展血压监测管理,病人还有必要挤到大医院吗?”
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从医疗改革来说,是对“闵行医改”的全面深化,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国情、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路径。从公共服务来说,是对服务质量的更高提升,“家门口的好医疗”将让闵行人民切实享受到高质量、低成本、便捷可达的医疗服务。整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中山、妇产科、儿科、肿瘤、五官科医院和公共卫生中心等所有资源,与闵行区所有医疗机构建立集团化的医疗“联合体”,探索联合体内的大学科管理机制、人才流动和聘用机制、医师多点执业、医保按人头支付改革和分级转诊、梯度转诊、双向转诊机制。在联合体内,所有闵行医院的科室由七家医院相应科室共管,七大医院的专家获准在闵行开展多点执业和人才柔性流动。把资源的利用做到最大化,切实促进复旦优质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分享医改成果,既可以不出闵行就得到“复旦出品”的优质医疗服务,又可以在需要时及时转诊到其他复旦附属医院。
医教研的协同
促进医学与临床结合
成立“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研究院,将形成转化医学、微创、肿瘤、慢性病等若干研究中心,开展临床、预防、社区健康管理研究和现代医院管理等研究,为现代医学学科整合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共建医教研“结合体”,把区中心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体系,在闵行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医教研协同带动闵行医学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有效拉近医疗科研与民生的距离,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让闵行的老百姓既可以亲身参与到前沿的医疗研究过程中,又可以第一时间体验到先进的医疗研究成果。
基于闵行区拥有居民健康大样本、大数据生物样本库的优势,共建健康服务“综合体”。建立生命健康研究中心,整合基因技术等生命科学,探索疾病发展规律,拓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以社区卫生、老年医学、康复、养老护理等为重点,构建涵盖基本、普惠、多元、优质的健康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借力复旦大学三年内完成对区内394名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与专业技术轮训,全面提高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闵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得到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