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倾诉情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4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浓浓婆媳情
王志强 摄
  口述/秀月 整理/木公

  我知道婆婆是好心帮助我做点活儿,如果我直截了当的说她,肯定会让她伤心的。

  ●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形容女性在一起总是会生发很多事情的。而一个家庭里的婆媳关系,要比起三个女人或者数个女人在一起生是非的机会多得多,如果不能处理好彼此的关系,那么生活起来就会很难,矛盾也会越来越激化。

  我和婆婆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十分和谐。我们两个女人靠着彼此的耐心和信任,最终成了亲如母女的一对婆媳。

  恋爱后第一次陪老公回陕西农村见未来的婆婆时,我一路上脑子里七上八下的打着鼓。如果不是与老公谈恋爱,北方农村的生活,对我而言绝对是空白。听别人说,那里不但条件艰苦,生活习惯与南方有着很大的差别,还有一些我没有经历过的规矩,诸如一家子吃饭不准女人上桌,男人可以打女人,以及农村人重男轻女等陋习。

  大概是我很幸运吧,路上担心的一切,都在现实面前被证实为庸人自扰。当见到婆婆第一眼时,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用一副很慈祥的目光注视了我一下后,上前就用她粗糙但却温暖的大手拉住了我的手,说:“闺女,你能来家里我真高兴啊!”这句话让我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老公曾叮嘱过我,他妈妈是个勤快人,喜欢里里外外的收拾,家里虽然条件不很好,但整洁清爽却是乡里乡亲都赞不绝口的。并让我到家后尽可能的帮婆婆打杂手和做些活儿。

  虽然我在家里是小女儿,上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在家里几乎从来不做家务,但老公的叮嘱,以及看到未来婆婆那么慈祥,当然更为了讨未来婆婆的开心,我放下行李就卷起袖子进了厨房。

  陕西农村的土灶台、大铁锅,以及烟熏火燎的厨房条件,自然不能和我在上海的家里同日而语。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农村的厨房虽然简陋但很宽敞。由于我不熟悉环境,又急于求成的想好好的表现,难免出现不少低级错误。不是转身碰掉了锅台上的碗筷,便是一脚踩翻了菜篮,再就是不小心撒了汤盆。每每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我都很担心地看看婆婆,生怕被她嗔怪和瞧不起。然而,婆婆一句怨言也没有,总是很慈祥的一副笑脸,而且每次我出了错,都是乐呵呵地帮我收拾残局,并不停口地夸我能干、聪明,是个“好闺女”。

  我和老公当时只是恋爱关系,在没有结婚前从来没有住到一起,到了婆婆家里更不能住在一起了。所以,晚上我是被安排在婆婆一间房同睡。老公和公公住在另外一间屋。

  洗漱好后我爬上了床,正准备掀开婆婆为我准备好的里外三新的被子睡下时,没上床的老人家,站在床边,从床脚下拿出一个新面盆,不好意思地说:“好闺女,我们这里上厕所都到后院,你肯定不习惯和害怕的,家里也没有你们城里人用的痰盂,晚上想解手就在这个盆子将就一下吧。”

  其实,我在躺下前就为这事儿发愁,担心晚上怕黑去不了后院的厕所,好几次想询问却羞于开口,毕竟第一次来未来的婆婆家,没想到婆婆竟然如此细心体贴,不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还拿出家里的新面盆给我用。这让我原本就感到婆婆并不宽裕的家境,还如此舍得让我用新盆子而百感交集。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就算婆婆家再苦再难,我也不能嫌弃,好好对老公,好好的对待两位老人和家人,一定要把这份爱坚持下去。

  当然,亲切的公婆不可能帮我克服掉所有南北方差异带来的惶恐和不适,尤其是饮食习惯上的差别,成了我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婆婆家的习惯是每天早上9点左右吃早饭,也就是喝玉米糊糊,午饭一直要到下午3点左右,食物里不但是传统的北方手擀面条,而且是酸辣为主的菜肴,晚饭对他们是属于可吃可不吃的一顿,即使要吃,也是喝稀饭和自家蒸的馒头就咸菜了事。这样的农村就餐习俗,无论是时间的安排到食物的单一程度,都和我们上海完全不同。

  ●虽然早就有思想准备,可是这样的餐饮习惯,在勉强坚持了一周后,习惯南方菜肴的甜糯以及顿顿大米饭的脾胃,感觉到很受不了。本想着坚持坚持,度过几天后回家再去饕餮一顿久违的大米饭,可是望着每次端上桌的馒头和稀饭,左思右想下,还是没忍住的对婆婆说,我想吃米饭炒菜了。婆婆一听后,连声的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忘记你吃惯大米饭了。不过,说过后她有些犯愁的看着我又说,本来想去集上割上二斤肉给你们吃,可又怕我们做得不好吃浪费了。说完后,她看着我说,要不然,你想吃什么我让孩子他爹去买,买回来后你来做菜。

  听了婆婆的话后,我好激动啊!没想到,婆婆不但没有责怪我,还让我自己操刀做饭。于是,我按照自己平时的喜欢,列出了一个小单子给了公公。

  那时候农村都讲究赶集,那赶集也不是在固定的地方,而且都是远离村子的一些相对大点的村子。公公拿着我给的单子,起了个大早跑到十几里外的一个集子上,忙乎到快12点才赶回了家里。

  虽然我开的那些调料都没买到,但主料里的鱼啊、鸡啊、肉啊、米啊的还是买了回来。于是,我挽起袖子在厨房里大干了起来。家里一帮子弟弟妹妹见我这个未过门的嫂子下厨,都凑过来给我帮忙打下手。虽然那些大锅柴火灶我不很习惯,可弟弟妹妹们是指挥到哪儿便忙到哪里,没多会儿我就做出了好几道南方菜。

  红烧肉、辣子炒鸡丁、清蒸鱼等南方菜摆在家里的桌子上,还真的让家人吃了一惊。公公、婆婆和家人大快朵颐的对菜品赞不绝口,一顿饭吃得大家其乐融融。后来我才从老公口里得知,吃惯了面食和酸辣口味的公公婆婆,其实吃不惯每个菜都放糖的南方口味,对米饭也是很不习惯吃。

  2008年,公婆第一次来上海看望我们时,我们的女儿已经5岁了。那时,我们住的是两室户和厅厨一体的房子,五口人住在一起不免挤挤挨挨。而且南北方、两代人,生活习惯、文化层次上的差异确实很大,因此,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中,一些矛盾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了。但万幸的是,这些矛盾不但没有激化,而且,还对我和婆婆的亲近起了催化作用。

  婆婆来了没多久,我突然发现厨房水槽下的空塑料瓶多了起来。细心观察后,我才知道这些瓶子是婆婆偷偷拣回来准备卖废品用的。我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把婆婆喊到一边问起这事,婆婆一听就脸红了,怯怯地说:“我不想给你们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看那些瓶子可以拣回来卖点钱。本来准备捡到后就卖掉,可小区门口收废品的嫌一次只卖一两个瓶子麻烦。让我攒够十个八个的再去卖,所以我把瓶子拣回家堆在那里,多了再拿去卖。”

  我很理解老人家的一片好心,不是贪小便宜才拣破烂的,可废弃塑料瓶脏兮兮的,堆在厨房看起来老恶心。我反复思索着如何能不让他们捡垃圾,又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呢?思前想后,我给婆婆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事千万别告诉她儿子,并且在上下班高峰时不要去拣,男人毕竟都好面子,免得让左邻右舍看见了,背后嚼舌说我们对老人不好。拣拣废旧瓶子也不是不可以,但最好拣那些看起来外表比较干净的,否则堆在家里不卫生。最后,我一再向婆婆声明,节约是传统美德,拣瓶子一点不丢人还很环保,为了让婆婆觉得安心,我有空也帮老人拣两个瓶子回来。在我的“添砖加瓦”下,婆婆收获颇丰。有时候她会拿着那些买瓶子的钱,给孙女买点冰糕或者小吃什么的。过了不久,婆婆逐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也感觉根本不需要她去拣瓶子卖钱,所以,她很快就不再捡瓶子回来了。

  ●在关于卫生习惯上,我们和公婆也有很大的差异。一天,正要开饭,女儿突然咋呼起来:“谁洗的盘子?多脏啊!”我拿过一看,发现盘子底下和边上都有没洗干净的油污,再一看婆婆表情上流露出的尴尬,我顿时明白了。忙捂住女儿的嘴,把那些碗筷又到水龙头上冲洗了一遍。

  其实,发现碗筷没完全洗干净我早就感觉到了,有时候我会趁着婆婆不注意时,或者在盛饭菜之前都清洗一遍。这次是我回来晚了后,婆婆已经摆上了碗筷。为了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婆婆,我观察了几次后发现,原来老人们在农村时以面食为主,基本上没什么油水。陕西用的都是井水,还要到村头去挑水回来。所以,他们洗碗都是冷水冲洗一遍,再用干毛巾或抹布擦试一下就算洗好了。

  虽然来了城市,但是他们的习惯却没改变。我知道婆婆是好心帮助我做点活儿,如果我直截了当的说她,肯定会让她伤心的。于是,我在婆婆又一次端着碗洗刷时,对她说,有油污的碗筷倒点洗洁精容易洗掉,洗好的碗筷不要用毛巾和抹布擦拭,倒扣在控水篮里就行了,用的时候拿开水烫一下,这样可以保证用了不会沾染细菌。虽然婆婆还不是很习惯,但没多久她就很熟练的把碗筷洗得干干净净了。

  在公婆来上海居住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的细心和宽容,使得我和公婆多了很多的了解与理解,与他们二老的感情相处更近了。但在很多生活小细节上,公婆的一些居住习惯与城市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家里的那块搞卫生的抹布,本来是擦拭家具和台面的,她却擦好了桌椅板凳,又蹲在地上擦起了地板。我有一次提醒她应该分开使用时,她却很不在乎的说,都一样,都一样,一水为净,我洗干净就行了。搞得我是哭笑不得。但我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买回来一把拖把放在门后,让她别蹲在地上擦拭,那样会很累的。其实,我只是让她把擦拭家具用的抹布与擦拭地板用拖把分开。可婆婆听了后很感动,丝毫没有意识到我是想让她改变一块抹布擦全家的习惯,还悄悄地对老公说,媳妇真是个好媳妇啊!她心痛我蹲在地上擦地板,所以买了拖把回来,今后擦地我不用蹲在那里了,而且用拖把很省力气的。

  2010年底,与我感情深厚的母亲去世了,第二年一开春,婆婆就赶了过来。看着婆婆那张充满慈爱的脸庞,还沉浸在丧母之痛中的我动情地说:“婆婆,以后你就是我最亲的妈妈了。”婆婆上来抱住了我说,闺女,我会像亲闺女一样对待你。

  ●难以想象的是,婆婆竟能把我饮食的口味、习惯全部牢记于心。我不吃冷食,走到哪里婆婆都会先试菜的温度,如果凉了,马上去回锅加热。每天下午,婆婆都会坐在家里的阳台上,盯着我回家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一进小区,她就会跑到电梯门口接我。

  婆婆来上海大多选在10月后,并住到第二年三月后再离开。我问她为什么单单挑这个时段来上海?婆婆说,上海的冬天很冷的,她心疼我在冬天用冰凉的水洗刷后,每年都会长冻疮。她说:“妈妈别的干不了,冬天来帮你洗洗床单洗洗碗筷吧,这样你就不会生冻疮了。”我当时听了,差点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婆婆来我们这里度过的几个冬天里,她总是抢着去洗涮,不让我沾凉水或者少沾凉水。在她的细致体贴下,我那很顽固而且每到冬天就发作的冻疮,竟然奇迹般的消失了。

  2012年,我调到了离家不远处的一个街道办事处里,从事街道社区工作。一天晚上8点刚过,社区里的一户居民家突然有事需要我前去调解。老公加班迟迟未归,想起那个社区里的九曲回肠小里弄,我难免有些害怕。拿着手电筒准备出门时,婆婆像是觉察出我的胆怯般,主动请缨陪我一起过去。

  到了那户人家后,任凭我磨破了嘴皮子,调解半天也收效甚微。正在我准备放弃调解时,婆婆竟然一字一顿地用那陕西口味很重的普通话说:“你们都是一家人,有啥化不开的结啊,你看我和媳妇吧,我是北方农村人,她是大上海的城市人,现在过得很亲很亲,比那些同生同长的一家人都过得亲!”

  见状,我乘机把自己和婆婆几年的相处经验来了个现身说法。事实胜于雄辩,闹别扭的双方最后都消了气,我和婆婆胜利而归。

  从此,我常常带着婆婆,一起去调解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尤其在婆媳关系上,有婆婆在旁现身说法,我俩的双簧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013年3月,婆婆又要启程去小儿子家了。临别时婆婆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媳妇,冬天等妈来给你洗床单哦。”岂料这一别,我和婆婆从此天各一方,几个月后,婆婆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到上海……

  如今又是一年过去了,每当我在社区调解家庭矛盾时,都会回忆起和婆婆“并肩作战”的日子。我常常发自肺腑地告诫那些为了婆媳关系而苦恼的家庭:“家有一老,胜有一宝,请珍惜这段情分。”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所爱,爱老公更要爱婆婆,毕竟婆婆是老公的亲生母亲。最关键是,作为婆媳双方的相处中,做媳妇的要对婆婆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婆婆肯定难伺候,片面的认为婆婆总是站在她儿子的立场上与儿媳妇对立。

  其实,不管是谁,面对婆婆,只要彼此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多记住婆婆的好处,多忽略一些不足,遇事自己多担待点,用宽容之心去维护婆婆的尊严,并体贴入微的照顾老人,哪里有处理不好的婆媳关系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经济
   第B08版:社区·副刊
浓浓婆媳情
东方城乡报倾诉情感A04浓浓婆媳情 2014-04-18 2 2014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