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百米九秒:我国职场典型的习惯,不是以能力判断你是否能干,而是以证选人,跟企业喜好对着干没好下场,工作越难找,越得考证!
@非搭款师:别再忽悠了,行吧?!社会这所大学真正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和经验,与证没什么关系的。
@LinlinSparrow:如此考证,还能不能有个青春愉快的大学生活了?
【编者观点】
忧患意识的提前,使得在校大学生们不得不为他们将来的美好前程而“加倍努力”,手中的证书多了,底气也足了许多,而这些证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否用得上,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出实际工作能力,已很少有人关心,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好的结果,寄希望能用这些证书敲开一些理想工作的大门,至于考证的过程,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产生了脱节。有专家呼吁,这种现象应当纠正,却也不能矫枉过正。大学不同于技术培训班,大学教育绝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大学生们更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有人担心,“大学生考证热”和“证书教育”将会促使大学教育和市场紧密结合,而这将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得他们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一些不受市场经济青睐的人文、基础学科,将有可能被蚕食掉,这些学科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虽然不是直接的,但对于社会、国家和学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下,此类学科的发展将会遭受重创。
一些教育界的业内人士也认为,证书多并不代表综合素质高,有时却恰好反映了部分学生的浮躁心理,浪费了大学时期宝贵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机会。很多学生几乎都忘了“考证”本身的实际意义,往往压迫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考那些其实“含金量”并不高的等级考试,把它当成了一种求职的工具,陷入了为考证而考证的误区,这样只会让他们自己对真正的能力培养丧失兴趣。
一些用人单位对证书也抱怀疑态度,认为“资格证书”不等于“能力证书”。除了学历和证书作为参照,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将是工作者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工作者在该行业中的口碑。应聘者的实际能力绝对不是一张高级证书所能掩饰的,应聘者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应聘中还是会露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