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系统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的核心问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目前存在着这样几种状况,一是校长带领班子成员来开发;二是学校邀请课程专家来开发;三是学校协调社区力量来开发;四是学校发动一线教师来开发;五是学校组织学生家长来开发。每一种状况都有利弊,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实践证明,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都与教师直接关联,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可以这么说,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当主动承担责任。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教师要改变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既要熟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做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要立足学校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针对本校实际,自主创生新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才能开发出学生需要和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各方面作出分析,使课程的研制、资料的收集、教材的编写、方式的选定等都符合学生的需要。其实,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教师从中可以获得很多的灵感和智慧。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当勇于突破自我。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有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得很深奥,其实,许多学校以前开设的活动课、兴趣课就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可以说,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课、兴趣课、探究课等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但是校本课程开发毕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诸如要求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广博知识,具有专业性以及协调教学的素养,等等,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学习,参与培训,突破自我。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当促进专业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可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可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可积极探索,开展教育科研的课题,收获教育科研的成果。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可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锻炼,专业得到发展。
教师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是要赋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权,要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和自己的专长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性意见。要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自主选择,自由发挥。这样就会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不能忽略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力量,也不能忽视教师团队的作用。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能适时地与专家、同伴、校外人士共同探讨,共同切磋,这样就会使校本课程精益求精,提升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同。因此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这件事上,要树立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