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提高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什么、就吃什么”的方式。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挥市场在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的转变,进一步探索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的优化配置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科学转变。实践证明,居民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和健康的营养消费理念。我国城乡居民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较低,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即摄入不足、膳食过量和过分追求食物精细化与贵重化,忽视营养结构合理搭配,再加上饮食不科学,造成营养性疾病高发。因此,在坚持食物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要把科学饮食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
(三)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高端农产品生产转变。随着全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必须顺应人民要求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有品牌保障的食用农产品,加强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质量安全认证进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扩大总量规模,加快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突出区域生态优势,适度发展有机食品。使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地域性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
(四)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加工食品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营养均衡、方便快捷的加工类食品备受青睐。要增强对主食加工化营养的指导,制定米、面等主食产品加工标准,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调理食品、休闲食品等新型食品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