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生产不适应营养需求。优质食物的品种及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协调,特别是安全有保障、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识的优质食物比重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数农产品生产方式粗放,清洁生产及健康养殖技术滞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部分加工食品过度追求精细,致使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损失,造成食物资源浪费。
(二)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双重挑战。我国城乡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致使居民食物与营养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膳食营养摄入不足,贫血、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有关部门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约有20%的城乡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其中以营养缺乏性贫血最为常见,并导致多种慢性疾病。新兴城镇地区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居民因营养过剩而引发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人数不断增多,并向低龄化人群蔓延。近几十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健康的生活习惯没有跟上,导致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给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工作提出了严重挑战。
(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屡有发生: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农药、兽药、重金属残留超标;食品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一些小作坊、小食摊卫生条件令人担忧、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等。另外,农村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区甚至尚为空白。
(四)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健康。由于膳食营养与健康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滞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较低,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城镇居民的科学膳食消费意识更为淡薄。另外,受不健康饮食文化的影响,大吃大喝陋习屡禁不止,既不利于健康,又造成很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