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上海现代农业应对新挑战、再创新优势的大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早在俞正声同志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就指出: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在农业发展方面必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走高效生态的现代化之路。
崇明是上海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进入21世纪后,崇明生态岛开发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崇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了适应上海未来农业的发展要求,对接现代生态岛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崇明必须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崇明县农委在对崇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瓶颈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效率地稳步推进崇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2012年1月,崇明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创建规划现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市农委和国家农业部。该规划提出了“一核、二翼、三区、四产业、五体系”的总体发展布局。整体规划编制切合了崇明岛功能定位、崇明岛区划布局、崇明的特色产业等实际情况,并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布点建设若干个重点示范工程,从而带动示范区整体创建工作和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二是以创建国家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2010年12月,崇明县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获得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2013年11月4日顺利通过国标委验收。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市质监局和崇明县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尤其在示范项目的申报和创建上予以扶持。至今,崇明已先后建立了100个县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及1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的面积达到46万亩,占全县农业生产总面积的70%以上。
三是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动力,着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0年3月,崇明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年多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崇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思想统一、协调配合,推进北部垦区高效生态农业实验区建设。建设低碳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工程,抓好了1600亩的农业低碳园建设,发展了清洁果蔬、优质稻米、特种水产养殖、崇明白山羊等产业,全面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在不断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同时,推进全县生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
四是以完成崇明生态岛纲要指标任务为落脚点,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10年1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公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一共有22项指标,崇明涉农指标就有七项,分别是:森林覆盖率、“三品”认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农田土壤内梅罗指数。市里明确“一年一检查、三年一考评”,崇明通过建设生态项目,落实各项有效措施,按照指标要求及时完成了相关工作任务。
崇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的协调发展,而追求最佳农业效益,也是农业经营者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崇明县农委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近几年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效益引导农业“向高处走、向宽处拓、向远处望”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立体效益”引导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对单位面积土地上立体种植农业与传统种植农业,在集约经营土地、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减少有害物质残留、提高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效益比较,引导农业向立体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如裕北村的“稻+蟹”模式,其亩产值比纯养蟹高750元,比纯种粮高2700元;沐雨农庄的“稻+蟹+鳖+虾”模式,目前可亩产“禾偕虾”55公斤、“稻香鳖”35公斤、“虾恋米”150公斤,亩均效益比纯种粮高出3500多元;上海瀛西果蔬专业合作社打造的“芋艿+蚯蚓+黄鳝”模式,亩产值达2万多元,是传统种植水稻的20多倍。许多合作社还纷纷探索出了如“稻+虾”、“果树+羊”、“果树+鸡+鹅+鸭”等立体种养新模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规模效益”引导规模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从而取得规模效益,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最佳规模发展。截至2012年3月,崇明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已近1200多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40多家、县级示范合作社100多家,共有社员15000多人,种植面积35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近10万亩,带动周边农户10多万户,充分发挥了其辐射带动作用。如上海绿笋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之初,只有3家农户6名社员、450只大棚。如今大棚数已增加到4500多只,亩均产值超万元,生产的芦笋被国家批准为“绿色食品”,占据了上海近三分之一的芦笋市场。
“有机效益”引导有机农业发展模式。针对上海中产阶级、海外人士这一消费群体,利用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力打造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提升有机含量,增加有机效益,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如地处崇明中部的北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自2005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发展到1万多亩。为提高农产品的有机含量,保持并提升有机效益,基地内设立了独立的灌溉排水系统,实行灌排分开,防止灌溉用水的二次污染;专门种植草头、蚕豆、紫云英等作为生态肥料;水稻生长期间,不施用农药、化肥,而是利用鸭子、青蛙、太阳灯杀虫灯等防治病虫害,并采用人工除草。虽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但因有机米市场价格远高于一般大米,其效益仍相当可观。中国第一家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壹亩田”有机农场,从500亩基地起家,现已拥有长期客户5000多家。
“延伸效益”引导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通过延伸或细化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延伸效益,进而引导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近几年崇明一些先行试验点,从初期的生产领域合作起步,逐步向深加工、大流通、品牌化、农家乐旅游等领域发展,在产加销研学一体化发展、农工商旅教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上海明珠湖生猪专业合作社牢牢抓住市民要吃放心肉的心理,从生猪的源头到市场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有效可行的追溯机制,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屠宰加工、统一销售,确保了生猪的质量安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均纳入了市政府安全监管系统和可追溯系统,其市场占有率在岛内就达到了30%以上。前卫村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发展旅游经济,致力于打造AAAA级旅游景区。近13年来,累计实现旅游收入逾亿元,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亿元,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在旅游相关岗位上得到了就业安置。
“技术效益”引导科技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研制、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农业效益,从而引导农业向科技农业发展。2008年,受“蛆橘”事件影响,崇明柑橘一落千丈。县林业站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技术攻关,并引导桔农们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对果树进行疏树、疏果、疏大枝,采用科学的深埋施肥法,改良土壤,有效地提升了柑桔的品质,柑桔的田头收购价从之前的3角-5角/斤升至7角-8角/斤,最高时超过了一元。销售市场也从之前的苏北拓展到了安徽、河南、河北、辽宁、内蒙等地。近几年,农科人员还加紧研制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光秸秆资源化利用就形成了多种方式:如加工成新型复合材料的原料,应用于场馆和市政设施建设;制成燃料棒,作为生物质锅炉或发电厂发电的燃料;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基质、制成各种工艺品,与畜禽粪便一起加工成商品有机肥等。
“品牌效益”引导品牌农业发展模式。自2004年崇明确立生态岛功能定位后,崇明农业也有了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主打“生态牌”。实践中已形成了“八个一”建设工作,即明确一个主打“生态牌”的市场定位、更新一个种植理念、打造一支生产和营销队伍、搭建一个服务协调平台、拓展一个营销渠道、推进一个宣传推介机制、完善一个生态农业扶持政策。目前,崇明上规模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00多个,涵盖了种植、养殖、服务等具有崇明特色的产业。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种养面积实现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234个,其中上海市著名商标3个、上海名牌产品2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个。上海绿笋芦笋合作社的“白狗牌”芦笋,其市场价已成为上海曹安市场同类产品的指导价。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现在岛内拥有3000亩蟹种基地,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设有6个大规格商品蟹养殖基地18多万亩。2003年以“宝岛”为注册商标的大规格商品蟹率先通过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其生产的“宝岛人家”牌蟹粉于2006年获得上海市第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书,并连续获得第三、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现该产品已畅销国内外。
崇明县委书记赵奇说,崇明生态农产品不是普通的农产品,它是在崇明岛这块特殊的净土上按照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生产,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它的基本涵义就是安全、健康;它的代名词就是能让上海市民放心食用的农产品。崇明生态农产品既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一张名片,也是崇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丰硕成果,更是崇明岛的金字招牌,它值钱、值大钱。我们要为崇明子孙后代着想,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扎实实地做到让崇明生态农产品永远值钱。
发展崇明高效生态农业的终极目标是一个“销”字,海岛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副产品只有通过销售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为此,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指示,崇明县农委近几年在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工程上动足了脑筋,做足了文章。县里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产销联合会,总抓协调服务崇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了“前店后地、前店后厂、前店后场”等多种销售模式。到今年底,崇明生态农产品专卖店在上海市区布点开设已达到200多家,今年销售额将实破7亿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了将崇明的优质生态农副产品打出岛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上海市民的餐桌上,崇明县打算近期内在崇明东、中、西部新建3个物流配送中心;在崇明岛的东部长江大桥旁边新建1个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在上海市内筹建一个集仓储、冷链和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中转站,以彻底解决销售瓶领。同时规划在近三年内市区开设专卖店达到700家,覆盖整个上海城区。
如今漫步上海不少地方,印有绿联会标志的崇明生态农产品专卖店已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原在崇明跃进农场工作过的老知青胡先生动情地说,崇明的白山羊、乌小蟹、大米、糕、米酒、白扁豆、黄金瓜、甜包瓜等农副产品在上海老市民的心目中久负盛名。过去每年回沪过节,总要捎带一点回家让家人分享口福。现在好了,不要进岛,崇明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就开到了家门口,只要想吃,天天可以买到,崇明县各级政府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