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
倾诉与聆听,城市人的情感故事。
请勿对号入座。
组合Ⅰ 王志强 摄
我难忘的一场情感经历
有了这笔巨款,再加上镇上已有的产权房,经商多年的积蓄,小谢家差不多可以步入当地的富翁行列了!
●在小谢之前,我先后与好多本地女孩接触过,但没有一个能深交下去:刚认识不久,她们就急吼吼地打探我收入几何?家境怎样?父母是做什么的?等等。这些女孩多是看重物质,心之念之的就是傍到高富帅,希望男方家条件优越,有现成的婚房住,有豪华的车开。这种女孩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俗气无聊,虚荣功利。我父母都是职员,辛劳一辈子也没有攒起多少积蓄,没能力给我提供很多。至于我本人呢,工龄不过五六年,也就是一个职场菜鸟的薪水。依我的条件,哪能供得起这种女孩?说实话,我也不愿找这样的女孩为妻。然而小谢的及时出现,让我感到生命中出现了曙光。
小谢不是上海人,也没有大学学历,早几年就从老家来上海了。她孤身一人辗转于几个行业,三年前才来到了现在这家公司。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彼此间只隔着一道玻璃板。一段时间下来,随着熟悉度的增加,我越来越欣赏她,进而喜欢上了她。小谢不像本地的80后90后女孩那样娇气,个性坚韧,能够吃苦,这从她长年独自在上海打拼一事上就可看出。她很上进,业余还在上各种进修班,一心要攀更高的台阶。也许是因为长年在异地漂泊,毕竟很孤独,所以,当发现我是真心喜欢她的时候,她没有过多忸怩,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我的爱。唯一有点犹疑的是,她对我们在户籍上的差异不无担心,说自己是个外来妹,你的父母家人怎么看?会不会反对?我对此嗤之以鼻:“我是成年人,还不能对自己的感情做主?”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情况,诚如她先前预言的那样,证明了我未免太简单了,想问题还不及她这个女子深。
●眼看着岁数上去,父母亲早就为我的个人大事担心了,经常在我耳边念叨,母亲更是动辄就说:“黄阿姨托过来一个,是做财务的,你去碰碰头?”“胡阿姨的侄女28岁了,还没有对象,她留下了手机,你打过去聊聊?”这些几乎成为她的口头禅,我听得头都痛了。现在好了,我自己找到中意的女朋友,可以正式告知父母,省得他们再为我操心了。当我告诉他们消息时,父母起先很开心,像是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可很快,当他们听到小谢不是本地人,异口同声地“哦”了一声:“是外地人啊!”两人对看一眼,那份失望在脸上一览无遗,刚落地的石头好像又回到了心里。我赶紧做补充:“你们别看她是外地的,可很努力,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好几年了,她还打算今后在上海扎根下来,继续发展呢!”
我的这句话,不仅没有为小谢贴金,相反地,更加重了父母的疑虑,母亲脱口而出:“还要在上海扎根、发展,就靠嫁给本地男人?……”母亲的心思怎么会如此狭隘?我始料未及,还口说:“无凭无据的,你怎么会这样想人家?”母亲说:“不是我想法多,而是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你电视没看吗?老娘舅经常在为这种事做调解!”压根还没有见过面呢,就已经对小谢有“想法”了,母亲未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平生第一次,我与母亲当场拌了嘴。我开始感到,小谢当初的预言不无道理,我要娶她这个外来媳妇进门,看来父母关还不好过!
果然,才隔了两天,父亲就来与我“谈心”了。在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母亲先出头冲在前面,父亲一般不轻易表态,通常都是持默许、默认的态度。而大家都清楚,父亲才是家里真正的一把手,大点的事定夺权都在他手里。现在,父亲亲自出面来调停,显然这事不小了,已经超出了母亲掌控的范围。前两天我与母亲就小谢的事,闹起了不快,当时父亲虽然没有明显一边倒向母亲,但看得出也是倾向她那边的。现在,他也要表明自己态度,劝我放弃小谢吗?
父亲的理论水平、沟通能力比母亲高,他不是一上来就急着说反对之类的,而是像小时候教导我做数学题那样,循循善诱,“启发”我的思维。他先静心做一个倾听者,我把自己了解到的小谢家庭情况都转告了他,还让他看了手机里的照片。父亲戴上老花镜,捧着手机仔细端详。一边看一边评论:“听了你的介绍,再结合看照片里这个女孩的面相,天庭饱满,长相端庄,是个正派有志气的人!”得到父亲的肯定,我的心松了一半:“就是嘛,你要是见到她本人,对她的印象肯定会更好!”接着,父亲缓缓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的确,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是不能选择的,更关键的是还要看她本人,包括人品、能力、素质等许多方面,这将在更多程度上决定了她今后的前途。”说着说着,他语气一转,“不过,你也知道,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家,没有能力为你今后的生活提供大的帮助。母亲也是为你好,想得很现实,如果你找的不是本地女孩,未来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具体到她什么时候能正式加入上海户籍,什么时候可以享受和我们一样的劳保、医保等。这些事不仅直接关系到她本人命运,还关系到你,甚至我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因为要是真的结婚了,我们就合成一家人,彼此间的利害关系都绑在一条船上。除此之外,还有琐屑具体到她的饮食、生活等习惯能不能与我们相融合,以后有了孩子,远在外地的她父母能不能搭手帮忙带孩子等等……”
父亲说的这些,我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每次都没有往深里想。父亲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比我这个当事人都想得要多要深。我结结巴巴,只好用“船到桥头自然直”这话来回答父亲。父亲叹了口气:“孩子,你还是天真啊,许多现实问题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和意气用事能够解决的,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普通人家来说,只能找适合自己的差不多档次的人家:太高了,我们攀不起;而找比我们差一截的家庭,今后你们会过得很辛苦啊!”我低头不语。尽管心中认为父亲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要我就此舍弃深爱的小谢,为了父亲嘴里的这些“现实问题”而做负心汉,我办不到。
●见我打定主意“一意孤行”,父母不得不妥协,谁让我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呢。父亲在我和母亲之间做起了老娘舅,一会劝这边,一会开导那边,总算推动了我和小谢的事往正轨上发展。
按照常规“流程”,该轮到我去上门了。选了个假期,我和小谢乘了七八个小时的长途车去她老家拜访父母。小谢家是在一个镇上,用当地的标准来看,他们家条件其实还算不错的。小谢父母以前是农民,至今在乡下还有老大一片祖宅,爷爷奶奶迄今还住在祖宅里。他们有志气,也能吃苦,看到城里打工更赚钱,就把农田转包给了别人,夫妻俩跑到镇上做小生意了。几十年辛苦下来,在镇里立稳了脚跟,买了公房,还供女儿念了大学。小谢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格,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力争要往更高的层次上一步,大学毕业后直接来了上海,目标就是要扎根下来,成为一个新上海人。
在小谢父母的眼里,女儿能够找到上海夫婿,是了不得的喜事!那意味着他们两代人的梦想又上升了一步。他们非常客气地款待我,我被搞得很过意不去,觉得不像是毛脚女婿登门觐见岳父母,小辈去拜访长辈,倒像是上门去做客的贵宾。不用说,未来的岳父母对我自然是很满意,言语间时不时流露出“高攀”之类的意思。准岳父还小心翼翼地问起:“我们不是上海人家,你和我们女儿好了,你爸妈同意吗?遇到压力没?”为了不让小谢担心,也为了避免埋下今后不睦的“地雷”,我之前没有过多提起父母反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经过努力,他们已经同意咱们的事,等我拜访过你父母,过一阵你也可以去见我的父母了。现在,岳父也这样问起,我也含糊其辞地回答:“我父母还算开明的,他们相信我的眼光,我看中的女孩,他们也不会反对……”有些话我不能明说,相信岳父母也看得出了一些端倪,他们毕竟经商多年,有着一定社会经验。
接下来轮到小谢来看我父母了。所幸我和父亲事先做了思想工作,母亲在老大不情愿中见了小谢,算是勉强接受了。我长松了口气,开始与小谢筹措起了婚事。为了安排两亲家见面,我和小谢反复掂量,煞费苦心,在每个细节上都精心安排。我们选了一个交通方便的饭店,约四位长辈吃饭。毕竟存在着几百里的距离,从口音、风俗、习惯,甚至穿着打扮上都有着差异。从第一眼见到亲家起,我就敏感地窥到了从父母眼里流露出的鄙夷、不屑,父亲还极力掩饰着,母亲的涵养则没有那么深,她的神态、形体语言,都明明白白地显露出了这种不屑。在这对外地亲家面前,母亲感受到了自身的优越,坐下没一会,她就有意无意地寒暄着道:“上海还是第一次来吧?过两天让俊俊带你们去外滩走走,看看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那可是中国第一高楼哩!”
我的那对岳父母似乎被母亲的气场震住了,无论我父母说什么,他们只能陪着笑唯唯诺诺,好像两者间不是平等的亲家关系,倒像是灰姑娘的父母遇上了王子的父母——国王和王后。我和小谢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小谢的脸绯红,低着头一言不发。难堪的饭局结束后,当晚小谢在微信里发给我一个“无语”的表情。我也无言以对,隐隐为我们两家人之间存在着的那道天堑而担忧,怕它会成为一个阴影,甚至是“地雷”,影响到我们将来的生活。
虽然我父母在两位亲家面前很有“台型”,显出“上海人”的气势,但他俩也就是普通职工,我们家在本地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水准。在我结婚一事上,父母提供不了太大的帮助,加上对我找的媳妇不满意,所以也就是只给了我们一套小户型老公房的首付款,余下来的大头要我和小谢分期付款。除此之外,也没有能力为我资助婚宴、装修等事了。而且,母亲还一再当着小谢,以及两位亲家的面表态:“以后有孩子了,我们是带不动的!你们小夫妻两人自己想办法解决!”我父母的倨傲,在我们结婚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母亲,每次遇见亲家,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再好再敦厚的人,时间久了也难免动气,小谢几次对我说:“看来找上海人家没什么意思,光图个名声,我们老家男女结婚,都是男方家挑重担的,从房子、装修、办酒席,一直到以后有的带孩子,全都是公婆一手承担掉的!现在我嫁给你,不仅自己辛苦,还要害得爹妈低声下气,像是做仆人似的抬不起头!”我知道,她说这番话,不仅仅是她本人,还转达、包含了父母的意思。我只能劝慰:“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一个家庭也有一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既然我和你结婚了,那就入乡随俗吧!”
因为从一开始就怀着不对等的心理,不看好我找的人家,我和小谢结婚后,父母对我们漠不关心,根本不像其他上海小夫妻结婚,长辈会尽可能帮着料理帮忙那样。至于小谢的父母远在几百里外,鞭长莫及,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一切都靠自己张罗,上班、做家务,天天忙得像陀螺。逢年过节我们去看望父母,母亲依旧以那种怪里怪气的腔调问我们:“你们过得开心不开心,烧的菜彼此吃得惯吗?”她语气里带着讥讽,好像是来看我们笑话似的,每次回家我和小谢都很生气。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小谢父母每次打电话来,则是嘘寒问暖,放心不下女儿。通过与我父母打交道,他们了解了我父母的为人,显然已后悔原有的“攀高枝”心态了,开始明白地方差异是婚姻中的一道坎,很难跨越,女儿嫁入上海人家未必开心。
●原以为我们两家人的这种格局要永远持续下去了,谁知,来自小谢家的一个意外喜讯,改变了状况:当地政府出台了个经济开发规划,他们老家所在的区域被划入到了开发区。便有嗅觉灵敏的房产商斥巨资,打算吃下包括小谢家祖宅在内的地块。据估测,他们家祖宅一旦拆迁,补偿额将有两三百万!这按当地的经济水平而言,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这平地春雷让小谢惊喜得像是中了大奖。有了这笔巨款,再加上镇上已有的产权房,经商多年的积蓄,小谢家差不多可以步入当地的富翁行列了!
财是人的胆,这下好了,小谢父母豪气顿生,再也不愿在我父母面前唯唯诺诺了,长期积压在心里的憋屈和怒气,一下子宣泄了出来!他们开始撺掇女儿:“你过得不开心,就索性放弃上海的一切,回老家来随便找个工作,要不开个店做个买卖。咱们家现在有钱了,哪用这么辛苦,要看人脸色!”他们嘴里所谓的“放弃上海的一切”,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女婿的了!面对他们的“揭竿而起”,我父母也并不买账,说他们是“鸡毛飞上天”,“发了横财就不晓得自己几斤几两了!”母亲劝我索性顺水推舟,就势离婚,彻底摆脱“乡下人家”!
我和小谢两家之间原来的格局被打破后,新冒出来的难题全都压到了我和小谢身上,我俩又遭受到了自恋爱、结婚以来的第二轮“高压”考验。现在,我们的感情正处在一个十字关口,何去何从,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的道路。我和小谢很迷惘,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