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蜗行:贫困与否,应有个判断的“参照系”。但现在,是否贫困,需要借助“演讲”的效果,需要由“观众”根据亲疏喜恶、“鉴赏能力”投票才能认定。那么,身高、长相、“演讲才能”较差的同学可要注意了,很可能落选哦!
@柏宁:涉事学院企图通过观看一场“比穷演出”,就得出一个“贫困真相”。这是把自己的工作难度以“公平正义”的名义,转嫁到众多贫困脆弱的学子们头上去。这是用偷懒,来换得学生“无颜”。
@雪深:假如真正贫困的学生为了尊严,而逃离众目睽睽的“演讲现场”,涉事学院用心良苦的“甄别计谋”,岂不是面临破产的风险?
【编者观点】
毫无疑问,高校让贫困生演讲“比穷”的做法不妥,其“力争公平公正公开”的解释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发放助学金并非开“忆苦思甜”大会,学生的演讲也说明不了什么。口说无凭,学生是否贫困、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主要依据应该是申请学生提交的贫困认定材料。只要学校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应该可以做到将助学金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学生。非要搞个演讲投票的环节,不仅画蛇添足,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诚然,贫穷不是污点,但非得让人当众示“穷”,对有些人来说,却意味着尊严辱没,有时还得抖露个人隐私,这会让他们背上心理包袱。对学校来说,怎能不顾及学生的想法,为了所谓的公平,让一些贫困生“自揭伤疤”?
演讲“比穷”,不能无视学生尊严。涉事学院方面以伤害其自尊心为代价,搞“比穷”演讲,太不应该。
不过,对于部分贫困生为此感到“很丢人”的态度,也大可不必。贫困只是一种经济状态,跟人的品行等其他方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参与竞争,他们的贫穷反映的只是目前的家庭状况,而非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并且,造成贫穷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贫穷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说地域的差异、出身的不同以及户籍的限制等等,而出身等因素是无法自我选择的。贫穷不是学生本人的错,也不一定是其家庭的错,何必为此感到丢人呢?
贫困本身并不丢人,但从对待贫困的态度上,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态。部分大学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贫困,其实是心智不成熟表现,有的甚至是虚荣心作祟。人穷志不短,改变命运的机会握在自己手里。通过一番努力和奋斗获得的财富和成功,更值得自豪。让贫困生演讲“比穷”的做法必须叫停,而如何培养大学生更为自信、自立、自强,则应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