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蔡贡民 邵弘毅
“我们终于可以和集卡说再见了!”这个酷热的夏天,珊黄村一、二、三、十一队的村民们不愿呆在家里孵空调,却愿意一次次往动迁公司跑:谈判、签协议、互相交流心得,忙得不亦乐乎。
“早签约早动迁,就能早日告别‘集卡扰民’的生活,村民们当然很乐意。”珊黄村村委会主任黄正国说,如果没有镇党委领导倾听民意主动争取,珊黄村的动迁项目基本不可能实现;而如果没有阳光动迁公开、公正、公平的操作,涉及动迁的221产、460户村民,就不会有87%在短期内主动签约。
跨前一步:
四年谈判项目落地
珊黄村紧邻外高桥港区和外高桥造船厂,一、二、三、十一队紧邻主干道华东路,自2001年华东路拓宽完工后,路上集装箱卡车便多了起来。随着周边道路的扩容和港区的发展,到2006年,珊黄村的村民们发现:原本宁静的家园,已被“集卡”团团包围了。
24小时的噪音让村民无法睡一个好觉;部分居民家房屋震动以至于开裂,往往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日日川流不息的重型集卡把周边道路一次次压坏,交通一次次阻塞……有居民调侃:“阿拉不看日历也晓得今朝礼拜几,因为礼拜四到礼拜天马路堵得连村口都出不去!”这样的生活,让珊黄村村民叫苦不迭,引起了高东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
怎样才能让百姓早日过上宁静的生活?镇党委书记黄建忠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珊黄调研,百姓疾呼想离开,而港区的规划却注定了珊黄村就是被集卡包围的村庄。此时,动迁成了唯一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动迁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动迁项目和资金来源。
从2008年开始,高东镇党委、镇政府多次主动与新区有关部门联系协商,反应百姓面临的困境,最终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项目:将珊黄村一、二、三、十一队和原东明村三个队所在地块,列为外高桥物流园区1、2号地块土地储备项目,开展协议置换。在征询要不要动迁意见时,96.6%的村民投了赞成票。
阳光透明:
对“回流户”逐一审查
没动迁时,村民日日盼着动迁;真动迁了,大家盼的是公平和公正。去年9月1日,项目正式开始签约,动迁涉及的一切政策都以“阳光透明”为原则:挨家挨户发告知书,公布房源具体信息,就连“动迁老大难”——“回流户”的审查,都是逐户一查到底。
“超过三分之一的动迁户口里有‘回流户’。”高东镇规建办和相关动迁公司的负责人透露,根据规定“回流户”如在上海其他动迁中已经享受过动迁政策,就不能重复享受。但具体操作中,怎么查清每一个“回流户”户口迁移的来龙去脉,如何让每一户百姓心服口服,却是一个难点。相关动迁公司的员工拿着“回流户”的户口簿,“一对一”开展“线索追踪”,而且必须有该人员户口原所在地居委或相关部门的证明,证明其没有参加过福利动迁。
“这么查的确费时费力,但即便再难,也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镇规建办干部说,“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没查清楚,就可能摧毁百姓对动迁公平公正的信心。”
公开公正:
动迁群众心服口服
能拿多少套房?补偿金额多少?政策是否公平?结果是否公正?这是动迁户最关心的问题。镇规建办和动迁公司在动迁基地上设立公开栏,公示百姓关心的信息,内容包括政策、方案、补偿结果、安置房源、签约交房情况等,共有18项之多。公示政策,让群众对照,知道自己可享受何种补偿标准;公示补偿结果,让群众比较,了解其中有没有猫腻。由于经过村委会和动迁公司的反复排摸核实,并由镇规建办严格把关,因而补偿结果基本准确无误。群众若有疑问,还可以到动迁办公室咨询。
在动迁过程中,镇三套班子领导多次到动迁基地调研检查,到村里倾听村民心声,确保动迁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当签约率达到三分之一时,镇党委书记黄建忠来到珊黄村召开座谈会,听取动迁户意见。有一名村民反映他家的动迁房比同样条件的动迁户差。黄书记立即叫来动迁公司经理当场解释,使该村民明白自己产生了误解,从而消除了疑虑。
亲眼见证了动迁工作人员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尤其在处理“回流户”问题时“铁面无私”,动迁村民无不心悦诚服,目前已有191产签约,超过生效率的85%。整个动迁过程中没发生过上访现象。
据了解,该动迁基地计划今年10月开展房屋征收工作,年内有望完成95%的签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