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我国选育并通过审定玉米品种5233个,通过梳理提炼出3170个有亲本系谱的自交系,为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玉米种业还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学、研的长期脱节。
“目前,玉米种业品种同质化非常严重。品种的研发、生产、营销是一个整体,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当作为共同创新主体存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李建生教授认为,根据现代种业的发展规律,我国作物育种的创新主体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向企业创新主体的转变应有15至20年的过渡期。
在我国现有种业资源布局上,科研院校拥有良好的研究条件、丰富的育种资源和优秀创新人才,而种子企业拥有管理、资金和市场资源优势,以及灵活的机制。在建设我国现代种业体系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经济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科研单位长期积累的人才、技术和材料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科企合作是加快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李建生介绍,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为加强与种子企业在育种领域的深入合作,转变常规育种的思路,在育种方式上,逐步由过去的“闭门”育种向“开门”合作育种转变。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除了自己开展新组合的多点测试以外,每年向不同合作企业提供上万份组合,供他们在不同地点进行测试,表现优良的组合由企业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签订协议,共同申报国家及省级新品种区域试验。这种合作方式即发挥了科研单位优良玉米资源的优势,节省了科研单位建立大规模测试基地的成本,又发挥了企业测试体系的优势,弥补了企业缺少优良育种材料的不足。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