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苏南京高淳区东坝镇毛顺娣的幸福生活。毛顺娣在镇上服装厂上班,多年来工厂顺顺当当,她从未担心过失业。尽管全国服装产业产品大量积压,时有企业倒闭,而在高淳,在服装产业最不景气的这两年,全县服装加工量每年却以两位数增幅上升。今年,毛顺娣的工资又涨了两成,3万踩着缝纫机的高淳人平均年工资达3.3万元。
服装制造、食品加工、建筑业、养殖业……这些传统活计、草根营生,在高淳蔚然成势,它们提供就业,富民增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12年,高淳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经济单位排名中脱颖而出,富民指数、居民满意度和生态指数均为A+,这三项核心指标均达评价体系最高等级,在上榜名单中亦属少见。
高淳区委书记吴卫国介绍,高淳始终把富民摆在强县前,大力扶持草根经济,使之与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相得益彰。
以服装产业为例,并未因其非高、精、尖而被弃若敝屣,反而处处得优待。全区企业一律入园进区,唯有服装厂例外,允许在镇上、村头,在人口集聚处开设。德唯鑫服装厂董事长孔维定在业界摸爬滚打30余年,见证了高淳服装业的发展。他分析,高淳的服装厂,工人都来自本地,人员稳定,技术过硬,“在外地,服装厂普遍开工不足,而高淳的服装厂今年加工量增加了15%。”
很少人知道,全国70%的碳硫分析仪器来自高淳;单缸柴油机机油泵,70%的全国产量又是出自高淳。企业经营者都说,从小打小闹到全国闻名,这两大产业的发展与高淳持续多年开展的百企升级计划密不可分。全区每年拿出两千万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将传统的机械加工深耕细作,造就了这两大全国独秀的精加工业,安置了4万人就业。
高淳区工信局局长周浦宏认为,无论是服装食品,还是仪器机械,高淳的草根经济植根于本地,至少解决了20万高淳人的就业,且没有污染,能耗又低,还磨砺出一批龙头企业支撑掌舵,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经济。
发轫于乡土的草根经济,在现代市场洗礼中铺垫了发展底色。2012年,各地外资引进濒临低谷,高淳却招商飘红,引进比利时、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重大项目12个,引进新兴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达160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区引进新兴产业项目20个、科技创业项目25个。青山绿水间,一个现代产业集聚区日渐成形,与活力四射的草根经济交相辉映。
周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