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人才,源头保障精品创作
近年来,江苏省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但2008年—2012年上半年,该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这三项舞台艺术国家级重点奖项中获奖偏少,国内排名已有脱离第一方阵之忧。
“究其原因,一是剧本二是人才。”无锡市文广新局局长叶建兴认为。而《意见》正是针对这两大难点,提出了组建江苏剧本中心、实施演艺名人战略的做法。
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王群表示,《意见》的出台就如及时雨,为优秀人才量身打造剧目,而精品剧目又会带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意见》提出组建江苏剧本中心,试行重点作品项目制、招标制,这让苏州锡剧团张唐兵副团长感到振奋。他说,《意见》将舞台艺术列为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对象,对地方院团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以奖代补等方式,对院团出精品是巨大激励。
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朱昌耀说,打造精品剧目,核心任务就是剧本问题。“十二五”期间,集团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品剧目的打造上,确保每年都能出品一台能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有2—3台剧目能在国家级重点奖项评选中有所斩获,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创作求精,要把好戏“磨”出来
《意见》提出要发挥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引领作用,多出精品力作。很多文化界人士对此非常认同:这是文化强省题中应有之义,观众需要精品力作。
不过,专家提醒说,打造精品一定要有长期意识,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此次出台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扶持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对此,江苏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很是认同。他说:“市场和观众是检验剧目的唯一标准,但现在很多团体往往存在误区,一味追求大制作,花的钱不少,可观众不买账,演了几次就束之高阁,这是艺术创作的高消费!”
2002年以来,曾三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团全国只有三个,苏州滑稽剧团就是其中之一。该团团长徐春宏说,“‘磨’,是让一部戏走向精品的法宝。好戏都是磨出来、演出来、改出来的。这些年,我们排了这么多的戏,从来没有‘一遍过’的概念。”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