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参考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低保政策需精细化
  □陈发明

  近年来,农村低保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评定和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具体操作中,“错保”“漏保”“骗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涉及贪腐行为的“关系保”“人情保”“回扣保”频频出现。分析后发现,既有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有关部门对执行过程监督不到位等原因,但根本还在于农村低保政策不完善,让人有机可乘。

  因此,最低生活保障这张“民生网”,既要织牢,更要织密织细,必须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查漏补缺,让财政投入的增量真正转化为困难群众获得感的增加。

  首先,低保对象识别要更精准。保障对象的认定是低保政策的核心要素,目前出现的问题也多是对象识别不准造成的不公。所以,农村低保政策精细化完善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保障对象。在这方面,可借助许多地区建立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将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纳入该平台管理,准确、动态掌握信息,也可破解低保对象“易进难出”“只进不出”的难题。其次,保障标准评判要更科学。当前实行的农村低保四类保障标准中,很多地方的评判依据只有寥寥数语。要杜绝“问题保”复发,保障评判标准的设计要更加细化。除将因病、因残的具体病种和残疾程度列入认定标准外,还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多设计一些可量化的具体标准,少一些模糊的评判依据。同时,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第三,申领程序设定要更规范。目前,在农村低保申领过程中,尽管有“户申请—村上报—乡核准—县审批”的程序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督缺位,村组干部话语权过大,不少地方出现了村干部越俎代庖、一手包办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引入事前摸底调查、评定过程公示听证备案及事后定期核查、问责,使相关程序更规范。

  当然,政策体系的整合也要更优化。“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也就意味着,要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政策,让长期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获得更好的保障,也让短期困难的家庭通过精准扶持实现脱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观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沪郊经济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社会民生
   第A07版:科教文卫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公告
   第B08版:公告
农村低保政策需精细化
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已超47万份
建立境外育种站探索育种“本土化”
东方城乡报三农参考周刊B01农村低保政策需精细化 2016-04-12 2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