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常渊同千千万万有志青年一样,中学毕业后从黄浦江畔来到黑龙江插队落户,在那里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浦东越发展,常渊叶落归根的愿望越强烈。2008年6月,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他家位于浦东民生路的老房子动迁,一百多平方米的动迁房就选择在高东镇新高苑小区。从此他成了新高东人。
不离不弃 谱写爱的赞歌
常渊的妻子张滨是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医院领导放心地将妇产科护士长的职务交给她。
自1988年开始,张滨患上了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高负荷的工作导致病情慢慢加重,不得已于2000年12月病退回家。从此家庭的重担落在常渊一人身上,他既要照顾妻子,安排好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又要上班工作。2012年,张滨尿毒症、心衰等多种疾病并发,更是得到常渊的悉心照顾。他每次都会准备好十几种药,倒上一杯温开水,端到妻子面前,看着妻子服下他才安心。他坚持每天为妻子做按摩,边按摩边聊天,让妻子安然入睡。张滨经常便溺在衣裤上,甚至一天十几次。常渊总是一边清理污物,一边若无其事地安慰妻子,避免增加她的心理负担。
每年的4至10月,上海天气相对较热,常渊就在这段时间带张滨回哈尔滨生活治疗。4月的哈尔滨,小区楼道外仍结着冰,常渊每次出门都要花数小时清理冰雪;他们家住在八楼,没有电梯,常渊背着妻子上楼下楼,虽然辛苦但从无怨言。
助人为乐 尽显职业本色
在哈尔滨,好人张滨声名远扬。一些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生病、生孩子,只要找到她都有求必应。一些产妇缺乏喂养新生儿的常识,她每隔一段时间就打电话告知对方。她说这样做心里很快活。
去年,在上海到哈尔滨的列车上,传来一阵“救命”的呼喊声。张滨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只见女患者浑身冒冷汗,手脚冰凉,已摸不到脉搏和心跳。张滨完全忘记自己的病痛,为患者清理呕吐物、掐“人中”,常渊在旁边一边疏散围观人群,一边帮助患者作心脏体外复苏和人工呼吸。患者得以安全地交给医院救护人员,患者家属跪地感谢,希望他们留下姓名和电话。张滨却说,不用谢。我是医务从业者,如见死不救,我一辈子都不会安心。患者家属刚走,张滨就全身无力地瘫倒在地上。
满怀激情 参与文化建设
学生时代,常渊就酷爱文学和音乐,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73年,他考入黑龙江商学院,大学二年级时为学院创作了校歌。1980年,常渊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歌曲创作比赛,他和他的导师创作的《大学生之歌》获得二等奖。
新高苑党支部和居委非常关心常渊一家,多次上门慰问,还带着常渊女儿到有关部门询问政策,寻找帮困途径。这令常渊一家深受感动。常渊经常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谢居委的关心和帮助。去年年初,他为小区谱写了《新高苑之歌》。他经常和读报小组组长周连根、戏曲组组长曹金山等探讨交流,给予指导,还带领戏曲班成员排练、演出。他创作了《高东樱花园礼赞》、《浦东—我的家、我的梦》、《我的梦想家园》等诗歌和散文,热情宣传新高苑小区的新风尚、新面貌。在《我与樱花》征文中,他写的散文获得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