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燕
本报讯 每月5日,在奉贤区海湾镇五四社区志愿者广场,总会上演这样一幕:一家家“店铺”摆开阵势,显出手艺、拿出资源,一边为社区居民提供缝补、维修家电等12项生活服务项目;一边记录下居民期盼增加的服务内容。这些“店铺”的主人,不盈利,也不是“体制内”人员,而是生活在这个社区的普通居民。他们,自愿作为志愿者为社区服务,让这个因先天缺乏便捷生活服务点、令居民倍感不便的偏远社区,有了欢笑和掌声。
奉贤区有307个小区,其中,2000年之前建造的小区就有90多个。这些老小区,从功能布局来看,大多都缺少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社区服务点,居民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从入住人群来看,居住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多,内心更加迫切希望拥有社区家政、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环境美化等服务。此前,政府、社会虽推出不少相关民生实事,但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怎么办?“同住一个小区,远亲不如近邻,我们难道不能相互照应、相互帮助?”这些年,在奉贤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像五四社区这样,居民服务居民、居民为居民解难的“邻里守望”的场景,更是数不清。
该区金海社区金水新苑,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僻静,2012年,小区稍有人气之时,就发生了多起偷盗事件,且每天不断,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居民们苦不堪言。原以为,小区有了监控,就能威吓住小偷,但情况依旧没有改变。“说到底,还是没有巡逻的人,我得出出力。”看到邻居们的苦脸,小区里的“热心人”费迎春决心尽自己所能,帮帮乡亲们。费迎春不仅主动向居委会报名成为平安新苑志愿者,还每晚在小区里巡逻,所到之处,都回荡着费迎春说的那句“门窗关好,电瓶车锁好”。没想到,效果不错,偷盗事件有了下降。“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居民们得了实惠,也想出力,于是,唐益华、张红琴、陈月英等38名居民相继加入进来。“现在,我们6人一组,每天轮班,一天突击巡逻三次,偷盗事件基本没有了。”费迎春说。
“邻里守望”带来的温情,远远不止如此。在西渡社区,有很多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孤独,没有人关心。但这两年,此地的老人们却想出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好办法,那就是“小老人牵手老老人”。比如,居住在水闸新村的杨阿姨,主动与同小区4位80岁以上老人结对,每天帮助老人们买买菜、配配药、交交水电费,陪老人们说说话。杨阿姨说:“大家都是独居老人,相互照顾着生活,日子倒过得蛮充实。”
目前,奉贤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人文精神为引领,针对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号召市区级文明单位、社会组织、好心人等,形成社区家政、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环境美化等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项目。
邻里互帮互助、好心人就在身边。从为一时一事而生的志愿服务,到开展覆盖全区、贯穿全年的长效活动,家有芳邻,在奉贤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