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染病,以近地面的瓜条易发病,病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凹陷斑,迅速扩大后瓜条皱缩软腐,迅速腐烂,并发出腥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部表面长出稀疏的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苗期染病,发病初始在幼苗生育点及嫩茎部产生水浸状暗绿色斑,病情发展后很快萎蔫枯死,但不倒伏。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潜伏在堆肥或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形成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主要侵染植株下部,最适温度下潜育期1天,发病后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1~37℃、;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85%以仁;最适宜的感病生育期在开花前后到坐果盛期。发病潜育期1~5天。适宜环境下经24小时潜育即可发病,特别在结果初期,大雨后暴晴,最易发病。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6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施用带有病残物、未腐熟的有机肥,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受过冻害、霜害,肥水管理不当,浇水过多使田间高湿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
(1)茬口轮作,精细整地:重病田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3年。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深沟高畦整地。
(2)种子消毒: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普力克)1000倍液浸种半小时,洗净药液后晾干催芽播种;或先用冷水将种子浸泡后,再用55℃温汤浸种10~15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3)加强栽培管理: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棚架上蔓,注意控制浇水量,雨后及时排水。
(4)清洁田园:在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株、病果。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5)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期7~10天浇根防治,每株用药液150~250克。连续防治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用药1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