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散文是摄人心魄、动人心弦的艺术,其本质是悲剧性,这与人类强大的精神传播一样,其过程必然悲壮;因为悲壮,我们感动流泪。这种阅读情怀不但凄美,而且富有感召力量;这是文字组合后人物形象,以及形象行为产生的意义所决定的,我在读散文家高明昌《红旗手》时,对散文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散文是一种最具时代体温和个人气息的写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挖掘、提炼、颂扬和传递。
想起了白居易“文合时而著”的话语,想起了顾炎武“文当有益于天下”的叮咛,散文家高明昌的《红旗手》是否践约了古人为文要求,是否写出了时代需要的作品,这不由作家说,而由《红旗手》本身说,作品是作家立身之本,而这个“立身”必须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读《红旗手》时,我们对人物的活动铺排出来的所有表现表示赞美,因为这是人的精气神,当年需要,现在更需要。
我们不回避现时的窘境:有的人做干部的不像公仆,做人却行野兽之事,做父亲却失的担当之任,做母亲的不施母爱,做师者不践行育人之本。凡此种种,都是忘本忘情,颠倒江山。过往的那种纯情的、专注的,毫无功利的,亲情般的精神层面的道德行为都弃如旧屐。这个时候,散文就不应该是风花雪月的赏吟,而应该成为关注时代的风向标,并且要发出正能量的声音出来。
散文家高明昌的《红旗手》就做到了这一点。作家一直倾情于农村题材的散文写作,《红旗手》的写作也是。在这篇散文中,作家一如既往以出生地钱桥海边村为故事背景,以海边村的人为写作对象,坚守自己的良知,抓住一些富有社会和人性意义的平凡琐事加以开采,挖掘出底层人物身上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东西,来张扬人格之美与理想之光,并以此召唤失却了多年的做人道德和做事良知。
文中的姆妈命运不济,丈夫早逝,独自一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可是所有的女人活,“样样干得出色”;入了党、做了队里的妇女干部,总是比别人“要先干一步”。在姆妈看来,“薄命只能薄自己,不能薄队上,也不能薄荣誉。”做了红旗手后,叮嘱自己“红旗手就要有红旗手的样子”。姆妈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生产队里开大会,教识字、学毛选,读社论,都是她做的”;“队上缺少男劳力,她就带头挑谷挑麦,硬是把肩胛压红”,“姆妈出工比别人早,收工比别人晚”,做事总是“先忙好队里的,再忙自己屋里的”。以致队上的人,包括大队里的干部,要找姆妈,看红旗。“红旗就是姆妈,姆妈就是红旗。”
红旗成了姆妈的象征,象征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妇女们看见红旗升起,出工就像“运动会的比赛”,“一个比一个跑得快;一个人变成几个人,几个人变成一群人”,妇女同志人人“都出来干活了,一个也不落下。姆妈作为母亲,她坚信“人,只有赖死,没有做死”,“自己就是孩子的最好的榜样”。儿女们在母亲的感染下,早早知道“死去父亲的苦,懂一个劳动辛苦的道理”,从小就学会了照顾好别人。
作为一名妇女干部、一名红旗手、一位母亲,姆妈始终带头在先,以身作则,不辱荣誉,不辱使命,真正地体现了先进红旗手的形象。姆妈以其自身的行为,在众人前树起了一个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先进妇女干部形象。她的以身作则,不仅影响了周围的群众,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儿女们。
此时,红旗完成了由“人”到“精神”的飞跃。在作家的笔下,“红旗”不啻是出工的信号,更是那种以集体为重、以劳动为荣,那种严于律己、党员挂帅的精神的象征。这种意念和精神一旦“传染”开去,别人都会以此为榜样,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上就成必然。
重读《红旗手》,让我们感受到了表现在普通人身上的这种“用心实干、带头苦干”的可贵的精神,正是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共同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与其说作家高明昌的文字是一种朴素的文字,还不如说是一种朴素的思考。他一直以一个农民之子的姿态,着眼于老家的土地,落笔于平凡人物,关注当下,直面现实,展现淳朴的人情人性,并透过其鲜活的文字,呼唤精神回归,彰显出一种深挚的人性关怀和理性思辨。
淡淡的文字,不事雕琢,常边叙述边描写边议论,极具情感的抓力,能不声不响地让你陷进去。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怀着对海边村的深深挚爱和虔诚敬意描述家乡的普通人,以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以知识分子的良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社会中的高尚,抒写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心怀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来思考社会问题,透出其热切真诚的期望。这是人的良心,也是作家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