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稻蟹混养”经济效益好
“仔蟹经过120—150天饲养,才能培育成100—200只/公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在扣蟹养殖面积、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同时,通过报刊杂志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张洪飞的思路又得到了新的开拓。2004年,他开始尝试稻蟹混养新模式并取得重要成果。
“稻蟹混养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新型立体种养模式,还可在增加稻田附加值的同时,减少稻田的病虫害。”张洪飞介绍说,由于选取了优质良种和采用机械播种,株距和密度也十分科学,不仅可以让水稻更好地吸收养分,而且利于河蟹的生长。据了解,张洪飞稻蟹混养基地可以在保持扣蟹产量的情况下,收获无公害绿色水稻。而且无论稻、蟹的亩产、品质,在同行中都处于领先水平。张洪飞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
【经历】
大水冲垮“经营路”
“对螃蟹而言,一般来说刚生下来的小蟹很小,每500克大约有8万多只,如果用手一抓,满手是金黄色的。这些小家伙很娇气,它们要吃的东西很讲究。它们长到每500克50只的时候,就是养殖户所说的‘扣蟹’,也就是俗称的蟹苗。”别看张洪飞现在介绍起扣蟹来头头是道,当年刚开始起步时,他完全是个外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常有外地商贩到陈家镇地区收购蟹苗。张洪飞敏锐地感觉到养殖扣蟹有无限商机。于是他尝试着挖掘第一桶金。起初,他采取自然放养的模式,养殖了1亩多扣蟹。虽然成本低,经济效益也好,但一点点产量却如沧海一粟,远远满足不了滚滚而来的商品蟹养殖发展的需要。1997年,他扩大规模养殖了7亩扣蟹,收入越来越多。可是阴差阳错,此时的他想投资岛外养蟹。2000年至2003年,他在洪泽湖养殖大闸蟹,不料遇到发大水,瞬间冲垮了“经营路”。
“那时吃饭睡觉都想着下一步该如何走。”张洪飞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2003年底,负债30多万元的张洪飞从洪泽湖回到崇明,想来想去还是继续干成本低、风险小的扣蟹养殖这个老本行。他承包了30亩土地,开始一心一意挖塘养扣蟹。起初,他在规模养殖、高密度养殖上缺少水质调控、渔药安全使用等的知识,所以扣蟹产量不高。因此,只要一有时间,张洪飞就拼命阅读书籍,虚心向县、镇农技中心的专家请教,不断摸索扣蟹养殖高产、高效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的扣蟹养殖基地终于成了全国纯种中华绒螯蟹种苗基地。
【理念】
以户带村 共同致富
张洪飞自己富了,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2008年,他和其他农民一起抱团成立了上海渔越水产养殖合作社,创建了“渔越”牌绿色产品蟹田米及河蟹无公害品牌。目前种养面积已达到2000多亩,年产扣蟹50万斤、蟹田米50万斤。
合作社成员富了,他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引导农户掌握应用新模式、新技术,通过传、帮、带,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共同致富。他不但指导本村农户,还积极主动地帮助周边镇村养殖户。他在本村村委会旁边开设了一个服务窗口,免费为周边养殖户检测水质,提供正规平价的渔用药物和饲料,让大家用上放心渔用物资。他还依托渔越合作社,提供销售服务,帮助周边农户把饲养的扣蟹销往湖南、湖北、新疆等地。
对于将来的打算,张洪飞表示,继续发展扣蟹养殖,做大做强“渔越”品牌,带领农民共同增收致富仍是他近期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