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倾诉情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是我一生的导师
王志强 摄
  口述/玲芳 整理/飞侠

  我的含辛茹苦的母亲,我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这棵渺小的寸草,该如何报答您的三春晖?!母亲生了我的身体,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将永远怀念她。

  ●母亲在世时,我作为女儿,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认为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可现在体会到母亲对我们三姐妹的爱,看似平凡简单,但却深邃和厚重,而我们爱父母呢,爱得潦草随性,可惜明白这一切时已经太晚了,子欲养而亲不在。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忌日了,我的母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回顾她老人家走过的83年历程,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勤劳朴实的一生。她童年很不幸,小时候姥爷就过早地病逝了,我姥姥把她抱养给娘家不生养的小弟媳当女儿后就改嫁了,她因为受不了小舅妈的虐待,就在13岁那年到亲生母亲和继父家去生活,16岁还是豆蔻少女的年龄就出嫁到了王家,嫁给了我父亲,6年后22岁时生下了长女,也就是我。

  我的母亲是文盲,一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却是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领路人。从上小学开始,她就鼓励我:“芳子呀,好好学,别像我一样,字认得我而我不认得它。”这句话曾经是我好多年的学习动力。另外,她还多次叮嘱我:“飞不高,摔不重。”“当多大的官,喊多大的冤。”“吃冷饭、花脏钱,早晚是病。”这些朴素的为人道理我一辈子都牢记在心,更成为了我人生中的座右铭。

  在对女儿的教育上,虽然母亲没有花很多时间管教过我,但是在她耳濡目染下我还是受到了她的巨大影响:她基本从来没有打过我,这就让我学会了宽以待人;她完全没有骂过我,这就让我学会了以礼待人;她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我自己的选择,这就让我学会了自立。

  母亲的一生表现为勤劳肯干。由于母亲自小失去父亲,母亲又改嫁,所以啥事都靠自己动手去做,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不仅家里活能干,大地活也样样都能干,后来到了老年快70岁了,还迈着小脚在社区里做小区义务安全巡逻员。

  母亲一生要强,从不偷懒耍滑。她年年都别评为三八红旗手,先进个人。她还很聪明,那些农活一学便会,干什么事都要抢在别人前面。母亲每天早晨多煮点饭,中午回家好炒成现饭吃或吃点冷饭,这样可以抢点时间。

  由于长年劳作,有一天母亲病倒在田里,村里的赤脚医生诊断为:体力透支,营养不足,导致严重贫血。可是坚强的母亲在大队卫生所打了几针,第二天照样到田里干活去了。

  母亲的最大优点是孝敬老人。我母亲对我爷爷奶奶的孝敬被村里的邻居们传为佳话。她把孝顺公公婆婆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经常对我说:“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你姥爷就是特别孝敬他父母的。”也正是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才有我把孝顺父母看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这也是老辈人说的善有善报的应验。事实真是这样,如果我父母对我爷爷奶奶不孝,我也不会这样孝敬我父母的。

  ●母亲特别的正直善良,在我们那个村里是远近闻名的。1963年困难时期,我们都吃不饱饭,我母亲还拿出净面大饼子给我的那位没有亲妈的同学吃,到现在我的同学还逢人就讲我母亲就是她的亲妈。邻居家谁有啥困难,我母亲都主动去帮着解决。

  母亲的一生性格心平气和。从我记事直到母亲去世,我从来没有听见我母亲有过大声说话声,更别说有8度高音和任何人吵架的时候了。我母亲说话总是那么轻声慢语,给人一种十分亲近的感觉。

  从母亲身上,我学到的正是她孝敬老人、正直善良、心平气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德,这些也正是我有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

  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母亲的贤惠和善良,为父亲和她的子女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氛围,有了这个温馨的港湾,父亲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在父亲事业方面春风得意之时,母亲用她那质朴的语言和淡定的行为告诉了父亲做人之根本,为官之准则。而当父亲的事业一度陷入低谷的时候,母亲用她那体贴入微的朴实言语,宽慰着情绪颇为低落的父亲,从而使父亲渐渐走出低谷,重新定位奋斗的坐标。

  像天底下所有爱他们的儿女们的父母一样,我的母亲和父亲同样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们。这份爱是无私的,毫不保留的。对于我们三个,处处关心疼爱有加。在我的记忆当中,几乎没有母亲斥责自己的场景。母亲的善良,导致我们姐妹三个在她面前无拘无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也就是这种无所顾忌的交流,使得母亲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最为融洽。只有在母亲的身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而在尽享母爱的同时,我们也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和满足。

  ●父亲大学毕业后到了城里工作,因为他们在父亲读书时就结了婚,作为留守农村家中的母亲,既要承担抚育年幼的孩子的责任,还不能耽误地里的农活。由于孩子多,劳力少,母亲每日勤勤恳恳地劳作着,忙碌着,奔波着,辛苦着。为的是多挣几个工分,好多分几斤粮食,让我们姐妹三个能够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尽管自己在家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委屈,但在父亲面前,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时至今日我们都很难想象母亲是如何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挑起家庭这个重担,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无怨无悔的守望者,也许就是那份对父亲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心吧!而当时独自在外地工作的父亲,除了在单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外,还时刻牵挂着家里的妻儿。在那个年代,仅靠父亲37元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这个人口多收入少的大家庭。为此,父亲总是勤俭节约、紧缩开支,尽可能地多给家里攒点钱,以维持日常的生活所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从县里调到了武汉市某大学,母亲和我们姐妹三个也随父亲搬到了武汉城里居住。至此,他们夫妻才结束真正意义上的两地生活,我们一家才得以真正团圆。

  ●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不可能没有磕磕碰碰。父亲性子直、脾气急的性格,却在温柔贤惠、忍耐性极强的母亲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母亲总能以柔克刚,用她那和风细雨般的劝慰言语感化着父亲,使父亲浮躁的心得以平复,家庭矛盾迎刃而解。为此,父亲从内心深深地佩服着母亲,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克制自己,营造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我们很小时,母亲便锻炼我们养成能干坚韧、吃苦耐劳的性格。在我10来岁时,母亲就带着我学着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当我看到邻家孩子们去附近军区家属院看露天电影时,我也想去,但她总对我说:咱家没有劳动力,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多干活,多挣工分,你只要好好学习,把书读出来了,将来有的是机会看电影。那时,我们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干农活是计件制,我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得跟着她去干农活到天黑以后。如果是下半月没有月亮的日子,她就会要我天黑就睡觉。那时我们没有电,点的是菜油灯,后来才是煤油灯,但煤油限量供应。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她就把我叫起来,带我一起下地干活,然后才回家吃完饭赶去上学。所以,我从小就养成在学校里抓紧时间学习、完成作业,从来不把作业带回家做的习惯。寒暑假、农忙假,更是全天干活。她叫当时年幼的我和她一起管家,一起算账,从小就叫我一个人上街去卖菜,自己挣学费。这也使我从小就学会当家理财。所以,当我18岁那年考上大学必须要离开家到南京上大学时,她哭了,舍不得我离家。

  ●我走后不久,她就对我那12岁多、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大妹妹说:“你看,大姐上学走了,家里的活你要帮妈分担了。”结果,我大妹妹每天除学校外,课余时间在家里还跟着母亲干活,所以,我的大妹妹现在也非常能干,当家理财也是一把好手。

  我刚上大学时,那时,我最小的妹妹才4岁,因为她出生在1960年7月困难时期,身体弱,到4岁了还不会走路。上大学后我没有回家的路费,所以我的寒暑假全部是在学校里过的。第二学期快开学时,学校通知下学期要交10元钱书本费,我写信回家要,结果我父亲回信说:家里刚过完年,又是青黄不接时,家里没有钱给你寄来,你跟学校打报告要求缓交,等下个月在发工资时再给你寄来。我在学校里伤心地大哭一场后,赶紧写信给我在石家庄当工人的三姑,请她尽快给我寄10元钱来。结果,三姑收到信时,正好我大妹妹去给他们拜年,我三姑就告诉了我妹妹,并且马上给我寄来了10元钱。我大妹妹回家跟我母亲如实汇报了这件事。从此以后,每学期开学前,我母亲就及时给我准备好开学要交的钱,尤其是寒假中,先把我需要的钱准备好,剩下的钱再过年。

  我1974年离家读书后,从学校毕业后分到了上海工作,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我结婚嫁人,又有了女儿,女儿刚满6个月的时候,我和老公正是单位特别忙的时候,他在研究所工作,那阵子常驻在广州,和一家相关企业联合开发一种新产品,一年中能在上海呆一个月就算不错了。而我单位里也很忙,又不能总请假,只好请一个安徽的阿姨在家照顾女儿,可那个阿姨做了两个月后就给我撂了挑子:因为她家里有事仓促地辞了工,说好第二天就回老家,时间那么急,让我到哪儿找到合适的阿姨立刻顶替她呀?我急得满嘴起泡,想起远在武汉的母亲来。

  母亲当时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在武汉住着院呢,可她在电话里听了我的哭诉,二话不说就挣扎着从医院里出了院,当时她走路还不利索,可当天和父亲就买车票赶到了上海我的家,前两句话就说:我和你爸爸是家里的救火队长,来这儿是救火来的!说得我眼泪汪汪,像个小女孩似的忘情地扑入她怀里,委屈地叫着:妈,你来我可放心了!接着又担心着:可你本身就是病人呀,她呵呵笑着:乖女儿和外孙女是我的最佳药方,妈的身体好着呢,放心吧,芳子,有妈在,你放心地忙你的事吧。

  有父母照顾女儿,我一下子没有了后顾之忧。每天无论多晚,一走进小区门口,总看见我家窗口有一簇温暖的灯光在等着晚归的我,仿佛是母亲召唤我的目光。这时不管我是如何地疲惫和饥饿,马上都会精神百倍,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家人给了我勇气和爱,给了我巨大的亲情力量!

  ●时光荏苒,几十年如弹指一挥间,平时一有假期,我就到武汉去看望父母。母亲在电话里每每听说我要来武汉,就兴奋得整夜不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忙活开来,又是到菜场买菜,又是回家立刻杀鱼做菜,等我第二天到了父母家,看到他俩永远是和蔼的笑脸和满满一大桌子的菜,一种温馨油然而生:家有二老,如有二宝。他俩犹如家里的定海神针,只要父母在,无论做儿女的是多大年龄,都会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关爱之中,永远感觉到安全和暖心。

  2003年,89岁的父亲突发心脏病猝然去世,我不放心悲痛中的母亲,到武汉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后把她接回了上海,和我住在一起,又陪她到上海一些著名的景点走了走,散散心。有我和女儿陪在身边,母亲总算变得开朗了一些。在上海生活三个月后她却执意要回到武汉,因为她舍不得和父亲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家。我们怎么挽留也说服不了她,只好陪她回到了武汉,在家中只住了一晚就匆匆回上海上班了,谁知那一次见面却成了最后一面。

  2004年11月10日晚,突然接到小妹妹电话,告知母亲当天独自在家里做饭时脑溢血昏倒了,邻居发现后立刻通知了生活在武汉的小妹妹。小妹妹立刻送母亲到医院抢救,但一切都无力回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和生活在南京的大妹妹当天晚上就飞回了武汉忙活她的丧事,母亲为女儿们操劳一生,为这个家辛苦一世,本来可以享享清福了,却走得这么仓促。我们姐妹一想到母亲就会相互哭好几回,女儿们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你对我们的恩情与教诲。母亲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按她的身体素质应该像95岁的姥姥一样长寿的,但她只活了83岁。

  我的含辛茹苦的母亲,我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这棵渺小的寸草,该如何报答您的三春晖?!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生了我的身体,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将永远怀念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社区·副刊
母亲是我一生的导师
东方城乡报倾诉情感A04母亲是我一生的导师 2014-11-07 2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