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社区·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新转型升级
  从上海任意一点出发,15分钟左右就可以抵达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达到之后,近来又面临新一轮创新转型升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开大门,变“管理”为“服务”,让社会机构“进驻”,由居民来打分。与此同时,“登陆”文化上海云平台,成为上海“智慧城市”的重要支点。

  名人名团“领衔”社区 

  引进什么样的活动最受欢迎呢?名人、明星,是社区居民最热切的盼望之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让社会机构“进驻”、管理时,特别引入名人、名团。淮海中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由越剧女小生韩婷婷“接盘”。韩婷婷文化艺术公司不仅负责日常运营,还根据自身优势,请戏曲、曲艺明星到社区甚至孤老家中慰问演出。住在这个社区的居民一年能看到好几次王汝刚。 

  古北市民中心则把上芭、上海电影译制厂、虹桥画院等专业名团引入社区,由专家定期向居民普及文化艺术常识。其中,上芭在健体房的指导活动更是不收分文地为民服务。

  居民打分决定去留 

  率先引入明悦文化服务中心的闸北临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负责人李明挥说:“我们判断公益活动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百姓是不是说好。”同样,爱华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吴岸峰说,他们为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的活动,最终必须在年终时,接受社区居民打分:“他们打分的结果,决定我们明年的去留。” 

  临汾街道的“绝招”是“营造亲和力”。比如,按规定社区文化中心应每周开放56个小时,而临汾街道却开放105小时,平均每天15小时。他说:“老百姓上班你也上班,老百姓下班你也下班,这样社区文化中心就白开了。” 

  爱华的特色是针对年龄分层服务,并进行事先调研。他们事先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问卷,根据数据来制定方案。与此同时,服务于人的文化活动,必须按照年龄来分层。从0至3岁的婴幼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能在相应时间里,在打浦桥活动中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

  接上“云端”信息“掌”握 

  率全国之先的“文化上海云平台建设”,也在社区文化中心找到支点。文化上海云平台,已纳入上海“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将于2016年6月之前做到80%的上海文化场所都能在网上一目了然,并且覆盖到60%人群的“掌”上———手机、平板电脑等。 

  该项目由创图科技、市群艺馆等联手开发。据悉,已经在嘉定、闵行、浦东、静安、虹口、闸北等区试点。嘉定文广局副局长姚强表示,两年前该区在创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时面临的问题是,区里各项物理状态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等都很完善,但是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有限,无法真正覆盖每一个地区的人群。因此他们提出将物理空间的服务数字化,从而为百姓提供服务的设想,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登上“云平台”就此启动。文化中心将清华同方等优秀数据库买下来放上网,使得居民搜集数据只要持区图书馆读者证而不必去图书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社区·副刊
以疏代堵解决小区停车难题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新转型升级
东方城乡报社区·视点B03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新转型升级 2014-11-07 2 2014年11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