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村事·村干部的田坎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村书记申惠芳的工作点滴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村书记申惠芳的工作点滴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村书记申惠芳的工作点滴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小村庄的18年蜕变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村书记申惠芳的工作点滴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2600亩可耕地,13个村民小组,525户农户,1900多名村民。90年代初,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村民们一度过着守土过日,靠天吃饭的日子,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申惠芳任村书记18年来,带领村干部、老百姓共同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村级经济发展,使得村民人均收入稳步上升,到2013年已达到人均收入19989元,比过去翻了十番。老百姓提到申惠芳都赞不绝口,说她是个“的的刮刮”好书记。

  □文/摄 记者 施勰赟 杨清悦  

  村民事让村民自己做主

  ——“兵营式”住房得到改造

  申美娟一家四口在她的“兵营式”房屋里一住就是37年,“在我们申家楼生产队,我住的这批是最早建的,就当时来说还是不错的。”

  30多年前,罗店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将原有宅基地从“分散”并为“集中”,群众墙隔墙、户挨户地住进了“兵营式”小楼,“挤”出了680多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集约利用土地做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岁月侵蚀、人口繁衍,近年来房屋老化严重,群众居住条件亟需改善。“屋面漏水、墙壁发霉、电线老化,地板也早就坏了。一碰上下大雨,家里就成了‘水帘洞’,锅啊盆啊的全用上都不够。有几次,我索性把被子往地上一铺,等雨停了再拿出去晒。”同样盼改心切的还有同生产队的李桂生,“我的房子出租着,租客很多次反映下雨天漏水。说实话,房子有安全隐患,我租得也不安心,总提心吊胆。”

  2013年4月,天平村作为试点率先启动改造工作。天平村党总支书记申惠芳和班子成员一致决定,“既然是群众的事,那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和利益,让他们有发言权。”

  天平村成立了试点工作小组。由百姓举手表决选出申家楼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区、镇两级政府组建专门工作团队,多次深入村宅宣讲改造总体思路和建筑设计方案,并广泛听取意见,力求在翻建准则、翻建方式、翻建式样、翻建资金等具体问题上充分体现百姓意愿。

  涉及试点的农户通过签字表决的方式明确了2项翻建准则:一是此次旧房改造以原有宅基地证为基准进行翻建,不涉及宅基地调整;二是明确“照顾”准则,即部分农户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一间宅基土地证的,给予增加1.2公尺的“照顾”用于建造楼梯。这两个准则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效果很好。

  “开了好多次座谈会,还上门听取意见。我希望大家一块翻建,赶紧翻建。”申美娟对改造举双手赞成。

  在申惠芳看来,“兵营式”旧房改造是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要使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最优化,就得从降低翻建成本和确保未来收益两方面着手抓落实。为此,她与班子成员千方百计寻求企业合作,尽可能减轻老百姓经济负担。“我们考虑改造后的屋面使用节能美观的太阳能发电材料,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住户的用电问题。另一个计划是‘以房养房’,引进业界内优质企业对房屋统一规划装修,作为度假客房出租,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申惠芳的办法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我们好多户村民都是拿出自己的‘棺材本’来改造房子,心里真是挺忐忑的。好在政府想了不少办法。”李桂生说。

  首要任务是带领百姓致富

  ——十八年人均收入翻十番

  1995年,40岁的申惠芳接手天平村,任村书记一职。当时的天平村虽地处有“金罗店”美誉的经济强镇,却实际离富裕很远。老百姓对她寄予厚望,申惠芳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自己生长的土地富裕起来。

  申惠芳知道,想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推进村级经济发展。但村子还是这个村子,农业基础就是这样,工业基础又较为薄弱,让它变得有钱,就要想点法子。

  她和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通过土地流转,将老百姓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农场,然后以合作农场、规模经营的形式,逐步改变种植业结构,将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渐调整为果园、花卉、苗圃、鱼塘,还有万头猪场和奶牛场,另外村里还搞了食用菌的出口基地,这样一来,土地的产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时间,天平村从一个穷村庄成为人们竞相热议的“上海近郊经济”。

  天平村的农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那些年,申惠芳从农作物的选种、引进、育苗到聘请专家,样样事务她必亲力亲为,还数次带领农民往返山东、山西等地学习考察。一有闲暇时间,农业种植、经营管理,凡是有关农村经济的书她都拿来看。有一次,她赶到山西雪枣产地,枣农们见其只身一人,不禁问:“你为村里办事,咋连个助手也不带?”申惠芳笑答:“伲村里不富裕,出来办事少一个人就能省一点钱。”

  村子渐渐富了起来,申慧芳并没有像有些村那样急于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挣快钱”,而是踏踏实实,坚持发展农业的同时引进相关产业,如超大农业食用菌有限公司、热处理厂、制冷设备等,将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了一条以1000亩小水果采摘基地为主的农业产业带,保留天平村的“农家特色”的同时还逐渐形成了一条生态旅游链。

  另外,在天平村的罗北路上的天平牡丹园,种植规模全市最大,园内有近60个品种、10万株牡丹,目前正值盛放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高压电线下堆放渣土的废弃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村里决定变废为宝,经过规划设计,开发成为高低起伏、有亭阁流水的景观园。

  2013年7月,天平村在“我喜爱的乡村”评选中,脱颖而出,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蝉联这一荣誉称号。目前,仅仅旅游业未来,天平村将以1000亩小水果采摘园、300亩蔬菜大棚采摘、200亩垂钓鱼塘、100亩牡丹园和5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核心,连点成线,突出重点,构筑一片农村现代生态旅游景区。

  改革路上也有辛酸泪

  ——一心为民被误解

  2002年,在申惠芳的村书记生涯中尤为难忘,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天平村终于没有内债外债,经济初有起色。也是这一年,拥护她的老百姓竟然突然倒戈,差点让这个一心为村民办事的书记下台。

  产业调整后,天平村的集体资产有了快速的增长,农民眼里有惊喜也有焦虑:土地收益共享标准迟迟没见调整,这些年挣的钱去了哪里?那年秋天,一群村民为这事闹到了村委会,把她办公室的门反锁,申惠芳从早晨待到下午4点半,连饭也没吃上一口。

  虽然申惠芳平日里工作起来风风火火,像个男人般不怕苦不怕累,但多年奔波竟换来这样的局面,申惠芳心里满是委屈。被老百姓这样误解,她一气之下打算撂下担子不干了。

  也就是当天晚上,有村民把一封信悄悄塞进了她家的门缝,“惠芳,我们知道你的委屈,我们相信你,不会把老百姓的钱吃光用光,也相信你,一定可以把实情讲清楚。”申惠芳眼里含着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年的账目整理清楚,向老百姓公开,让他们看个明白。

  她召集村干部们花了近一个星期时间,把1990年起合作农场成立来的13年账目,如每年的收入、支出,老百姓的待遇福利等各项数据都罗列清楚,印成核算清单,挨家挨户地分发到村民手里。看过账本的村民们无不心悦诚服,打心眼里钦佩这位磊落大气的“当家人”。

  风波过后,申惠芳为天平村定下规矩:村里大事都要向党员大会和户主代表大会通报;集体资金收支情况、村“两委”班子人员收入情况一律公开。这一“亮底工程”,天平村一直沿用至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浦东天地
   第A04版:专版
   第B01版:村事
   第B02版:村事·乡里乡亲过日子
   第B03版:村事·村里来了大学生
   第B04版:村事·村干部的田坎情
   第T01版:三农大参考
   第T02版:言论
   第T03版:现象
   第T04版:聚焦
   第T06版:记忆
   第T07版:趋势
   第T08版:视觉
48个镇保名额有了归宿
声音
一个小村庄的18年蜕变
东方城乡报村事·村干部的田坎情B04一个小村庄的18年蜕变 2014-04-24 2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