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阿发”是书院镇的特困户,他们是兄弟俩,上有一个71岁的老母亲,还有两个亲姐妹,一家五口都是智障,拆迁后住在新舒苑小区,依靠5份低保和各种社会补助生活。(本报2月14日B6版)
春节后去位于临港地区的书院镇采访,无意中听到上面这则故事,起初有些好奇,继而真的被打动。
一家五口智障,五份低保艰难度日,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是一条好新闻,而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如何让最底层、最困难的群众也过上好日子正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联想到节后杨雄市长大力度调研市郊综合帮扶工作,承诺五年内消除本市所有经济薄弱村,都表明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的“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怎样更好地保障城市底层弱势群众的生活,让他们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怎样在分配机制和政策上进行倾斜,帮助弱势地区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过年过节组织些志愿者去困难家庭慰问一下,包顿馄饨是容易的,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和关注他们生活是不易的,这需要健全的社会机制,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共同保障。
我们坚信,在一个充满关爱和友善的社会环境中即使像“阿德”、“阿发”这样的特困群体,也有机会实现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也有权利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也可以快乐和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