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东方社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在大团镇有一群为传承沪剧默默奉献的人,10余年来为乡亲送戏300多场,他们的梦想是——~~~
在大团镇有一群为传承沪剧默默奉献的人,10余年来为乡亲送戏300多场,他们的梦想是——~~~
在大团镇有一群为传承沪剧默默奉献的人,10余年来为乡亲送戏300多场,他们的梦想是——~~~
2014年02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大团镇有一群为传承沪剧默默奉献的人,10余年来为乡亲送戏300多场,他们的梦想是——
传承沪剧艺术 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文/摄 通讯员 陈志强  

  丝竹悠扬,乡音袅袅,头发花白的乡亲陶醉在乡音雅韵中……2月15日下午,浦东新区大团镇文化服务中心4楼小剧场里,掌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当地小有名气的“戏迷俱乐部”的乡土演员又在为四方乡邻演出沪剧专场了。

  乡土演员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沪剧《阿必大》等节目,使300多位乡亲如痴如醉。小品《温暖》演的是社区志愿者元宵节为孤老送圆子的故事;庄文辉、蔡惠青等乡土演员用沪剧小戏为大家讲述昔日的元宵传统习俗,在大团地区,过去闹元宵习俗有接灶君、吃圆子、炭茅荡、办灯会、送春牛等等。当演出新编沪剧《阿必大》时,现场观众时而愤愤不平,时而开心大笑,时而轻声跟唱……新编沪剧《阿必大》是“沪剧迷”们在传统节目的基础上创作的,说的是阿必大回娘家后的故事,告诉人们敬老爱小、邻里和睦的道理。演出期间,还穿插了猜灯谜、元宵故事大家讲、发喜糖等互动环节。镇南村76岁的刘云仙最爱听沪剧,她说,今天的元宵沪剧专场很有趣,不仅好听,还增长了知识,心情特别舒畅。

  大团“戏迷俱乐部”成立至今已有12年。演员与乐队近20人,有退休人员,有在家忙活的家庭主妇,有开店经商的,有下地种田的农民,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乐于为传承沪剧默默奉献。50岁的蔡惠青年轻时曾是沪剧团演员,她的演唱具有专业水平,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多年来,生活曲折多变,但爱好沪剧的情结却始终没有变。每当有排练和演出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还热情地示范辅导。年过六旬的庄文辉年轻时最喜爱沪剧,排练节目的剧本都是老庄手抄整理出来的,他和队员们花了2年多时间,完成了新编沪剧《阿必大》创作和编排,元宵节来临前,他花了2天的时间构思创作了小品《温暖》。年近六旬的潘菊平、苏银妹夫妻俩是塑料制品厂的“小老板”,夫妻俩都是沪剧迷,他们不仅积极参加演出,而且将自家的一辆小汽车作为接送演出队员的交通工具,每当下乡为乡亲们演出,老潘总是当“司机”负责接送,无偿提供服务。

  他们自编自演的沪剧《阿妈娘》、《平凡岗位立新功》和沪剧小戏《一百万的媳妇》、《家有喜事》、《楼上楼下》等乡亲们很受欢迎,镇文化服务中心能容纳300多人的小剧场座无虚席。大团“戏迷俱乐部”如今已在镇文化服务中心、各村及社区、敬老院等地义演300多场。村民们说,“戏迷俱乐部”唱的是自家事,演的都是身边人,这样的教育形式呷好,我伲喜闻乐见。

  蔡惠青说,培养新人,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把沪剧这一优秀的地方戏传承下去,这是她们的追求。前几年,“大团戏迷俱乐部”只有八九个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镇文化服务中心不仅在活动场地、音响设施和乐器装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而且提供各类指导服务。这几年采取了结对带教的方法,由老队员带新队员,如今队员已发展到近20人,而且还有不少中青年沪剧爱好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传承沪剧艺术 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弱势群体理应得到更多“关照”
余辉洒棕榈 爱心筑家园
东方城乡报东方社区周刊B01传承沪剧艺术 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2014-02-28 2 2014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