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没有睡过安稳觉,将房间改造成“专业病房”,亲手制作“观光电梯”……这些故事的主角就是大裕村村民王金兴和朱建娥。五年来,他们精心照顾患病的女儿的故事,感动了村里的每一位村民。
五年未曾睡过一个安稳觉
睡个安稳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可是对王金兴和朱建娥夫妻俩来说,却是个奢望。朱建娥告诉记者,自女儿生病那天起,他们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王金兴和朱建娥原本有一个健康而优秀的女儿。80年出生的女儿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保送嘉定一中,在华师大毕业后,就职于知名企业,月薪上万,而这一切在2008年戛然而止。2008年,刚产下孩子的女儿突然昏厥,经医生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该疾病的病人呈植物人状态。
为了给女儿治病,夫妻俩就开着原先用来做生意的面包车,载着昏迷中的女儿走遍了上海的知名医院。“医院只允许留一位家属在夜间照顾病人,所以我和老伴就轮流,而另一个就只能窝在面包车里凑合一夜。住旅馆太贵了,这钱倒不如省下来给孩子治病。”朱建娥告诉记者,“最难熬的是冬天,零下几度的天,整晚都没法合眼,冷了就搓搓手,伸伸腿。一晚下来,手脚冻得发麻发疼。”
两年前,女儿终于出院了。尽管如此,对老夫妻俩来说,任务却是更加艰巨了。朱建娥告诉记者:“每天早上3点就要起床,给女儿擦身、换衣服、准备早饭。女儿一天要吃6顿主食和一顿水果。每过两小时就要为女儿翻身、吸痰、按摩。这5年来,我和老伴都是和衣而睡。”
房间被改造成为专业病房
“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土办法’,用来给女儿气道湿化的。”父亲王金兴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医疗器材”。由于女儿的气管被切开,上呼吸道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因此需要气道湿化处理。而购买仪器则需要上万元,于是,王金兴琢磨着是不是自己可以做一个。在重症监护室里研究了数个昼夜后,王金兴回家依样画葫芦,设计了一个。经过反复实验,这个原本需要花费万元的医疗器材竟然完工了。“尽管外观粗糙简陋,但是功能几乎抵得上专业医疗器材,我和老伴都会操作它”王金兴说。
在女儿的房间里,输液架、吸氧机、加湿器、温度计、湿度计、血压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几乎就是个“专业病房”。“对女儿来说,停电是万万不行的。”王金兴说。为了保证家里24小时不断电,王金兴买了一台逆变器,一旦遇到停电,通过逆变器,就可以将面包车电箱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使用。
“今年8月,村里发出了停电一天的通知。我知道后,提前一天给面包车加足了油。停电当天,面包车发动了一天,才能保证这些器材都能工作。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王金兴说道。
母亲朱建娥则是一个优秀的“护士”,不管是针筒喂食、还是给女儿吸痰等护理工作,朱建娥都做得丝毫不输给专业护理人员。“最难的吸痰,有的实习护士处理不好,能把血都吸出来。”朱建娥一边说,一边仔细娴熟地给女儿吸痰。“由于气管被切开,因此她比正常人痰要多,每过半小时就要给她吸一次,现在都熟能生巧了。”
巧手为女儿造“观光电梯”
一走到王金兴家中的院子,首先看到的是楼房外墙边竖立着一个蓝色的铝合金长方体,这就是父亲王金兴亲手制作的“土电梯”外部。长方体里面是电梯轿厢,长方形底座的轿厢长1.8米,宽1.2米,正好可以容纳一部轮椅和一个人站立。平日里,如果老夫妻俩要推女儿上下楼,只需要用轮椅把女儿推进轿厢,按一下电钮,就能轻松上下楼。细心的王金兴还在轿厢一侧安装了一扇窗,整个电梯就像一部小型的观光电梯。
2011年,已经在医院住了近三年的女儿终于可以出院了。可是家里是两层楼的农村住房,如何把女儿送上楼,让老夫妻俩犯了难。父亲王金兴就动了亲手打造一部电梯的念头。王金兴是一名电工,也曾经安装过电梯,母亲朱建娥退休前是工厂的马达修理工。经过夫妻俩半个多月的合作,“观光电梯”完工了。轿厢底座的木板是家里的废旧材料,三角铁和钢管是从工地上淘来的,电动葫芦是从五金机电市场买来的,尽管电梯简陋,却载满了对孩子浓浓的爱。
相信女儿总有一天会醒过来
医生告诉老夫妻俩,女儿的情况不适合开刀,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精心呵护,耐心等待清醒的一天。为了照顾好女儿,夫妻俩先后辞了工作。如今,全家就靠积蓄、补助和打零工来维持基本生计。在了解到王金兴家的情况后,村委会也立即伸出了援手,为王金兴安排了一份轻松的工作,以便他在上班的同时,可以照顾女儿。周围的邻居也经常帮助夫妻俩一起照顾女儿,而社会上的好心人则为王金兴送来了善款。王金兴说:“尽管生活很艰难,照顾女儿很辛苦,但是村委会、邻居和一些好心人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很感动,非常感谢他们!”在老夫妻俩的精心呵护下,女儿非但没有长过褥疮,反而还胖了起来,部分身体机能也有所好转。王金兴告诉记者:“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孩子照顾好。现在,女儿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除此以外,我们脑子里就不想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