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新主体·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麦:“农业管理者”管出来的农业强国
  丹麦因发达的农业生产而备受瞩目,可以称得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场主的王国”。丹麦农业的生产方式既能兼顾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分散的初级农业产品,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以丹麦农业为鉴,对推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大有裨益,也有利于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丹麦素有“欧洲食橱”的美誉,是全球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丹麦包括渔业、林业在内的农牧业人口仅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还不足3%。出口导向型、家庭私有农场、高学历农民、合作化组织和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等等,都是丹麦的农业特色。丹麦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农民”,都是清一色的“农业管理者”。

  欧洲最早获得成功的农业合作社

  1875年,对于丹麦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欧洲最早的农业合作社在丹麦诞生。根据有关国际合作社组织对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是一个由个人自愿组成的、通过一个共有的企业实现其同一经济、社会和文化目的和理想的自治组织。而农业合作社在丹麦农业“百年奇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和现代化家庭农场、专业化公司一道构成了丹麦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航运的发展,北美、俄国、澳洲等地区的廉价粮食成批涌入欧洲,对丹麦的农业造成极大冲击。丹麦的农业生产不得不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分散的农民面临诸多困境,供给规模太小、市场信息不灵、加工储存设施简陋等等。在生存压力下,合作社应运而生,它在加工和流通领域把农民组织起来,展开大规模的、集中的加工与销售活动,大大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也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人合作运动对丹麦出现农业合作社也有一定影响。1866年,一个名叫汉斯·克利斯丁·索尼的牧师,把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模式引进到丹麦日德兰地区。由于丹麦不存在大批破产的手工业工人,这一模式没有引起较大反响。两年之后,一个名叫赛福林·乔根森的商人在日德兰建立了一个合作商店,受到农民欢迎。

  当时欧洲国家对奶制品和猪肉等畜产品的需求增加,丹麦部分从事谷物生产的农民,改为以生产畜牧产品为主。1875年,卡斯伦德地区的七个农民,联合建立了一个乳品厂。他们实行类似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的原则,规定盈余按每人送交牛奶的比例进行分配,决策实行一人一票制和服从简单多数原则。这个乳品厂的合作方式取得了成功,只不过并不为外界所知。

  转眼到了1881年冬天,日德兰地区一个名叫斯蒂林·安德森的年轻人,带领部分农民建立了耶丁合作乳品加工厂。合作社成员保证把自己生产的牛奶全部送交乳品厂,并承担连带的债务责任;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与监督,确保牛奶质量;合作社通过集资发展生产;收入按照各人交付牛奶的数量比例进行分配。乳品厂于第二年夏天开业,一炮打响,引起轰动。因其名声太大,所以在很多文献当中,耶丁合作乳品加工厂被视为丹麦和欧洲最早、最成功的农业合作社。其后,类似的合作乳品厂如雨后春笋。

  有关资料显示,从1882年到1885年,丹麦各地陆续建立了80家合作乳品厂;1885年到1895年,595家合作乳品厂诞生;截至1909年,拥有0.55公顷到250公顷土地的农户,已全部加入合作乳品厂,所拥有的奶牛头数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随着乳品合作社的成功,其他农产品合作社也很快在丹麦发展起来。

  我国驻丹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8年发布的调研报告称:“目前丹麦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的2/3出口。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生猪屠宰行业的100%、奶制品行业的91.9%、种子和农药行业的83%都实行合作社经营。”

  平均一个农民可养活500人

  与合作社一并勃兴的,是丹麦的家庭农场。丹麦的现代农民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生的。此前,丹麦90%的土地归王室和地主所有,仅10%归农民所有。土地私有化之后,到1870年,自耕农已增至90%,这无疑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丹麦农场经过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前半叶,丹麦农场一直保持在20万个左右。1903年,农场数量26万个;1939年,这一庞大的数字减少为21万个;1964年是17.5万个,到了1999年,农场总数锐减至5.58万个,而平均规模比20年前扩大了一倍,面积达47公顷。

  丹麦法律规定,只允许个人拥有土地。农民可向丹麦的抵押信贷机构获得资金来购买农场,农民所获贷款量只能相当于农场价值的70%。农场主不得向子女赠送或遗赠农场,后者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格购买农场。

  在丹麦,你想跳入“农门”是相当不易。丹麦法律还规定,如果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场,买主必须拥有农业专科以上学历,还有当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农民”经验,这也意味着买主至少要经受5年以上的正规训练。办理贷款时,仅有抵押物是不够的,贷款机构会对预计的农场年度营业额作一个全面的评估。此外,为了防止“抛荒”,农业部门规定,农场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必须耕种,而且农场主必须居住在这片农地上。

  丹麦的农民可不像我国大多数农民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资料显示,丹麦有25所农业院校,每年入学新生1200人,获得“绿色教育证书”的约900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通常需要42个月学习和农场实习的经历,获得“技术农民”资格,再继续学习和实习24个月,才能获得“绿色教育证书”。

  如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一样,丹麦的农业专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迅速。从耕地、播种、打虫、除草到收割、储存等等,全是一条龙式的机械化作业。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丹麦农业生产效率之高可想而之。我国外交部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丹麦农牧业(包括渔业、林业)人口8万人,仅占就业总人口的2.7%。另有权威媒体最新报道,平均一个丹麦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养活500多个丹麦人。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没有多少农民,即使是农民都拥有高学历,实行的还是机械化操作,所以,有人说丹麦是没有“农民”的农业强国。乔大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丹麦:“农业管理者”管出来的农业强国
越南与以色列促进农业领域全面合作
肯尼亚玉米产量 大幅下降
80后女大学生辞去公职创办农民合作社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借鉴B06丹麦:“农业管理者”管出来的农业强国 2013-11-07 2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