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种了百户田
下曹村有2700多人,只有1500亩耕地。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400亩。人多地少,村民主要靠打工挣钱。下曹村离大冶城区只六七公里。因为在城区做事的人很多,大冶客运站甚至开通了直达下曹村的班车。近年来打工工价连年上涨,打个小工一天也能赚一两百元,对下曹村村民来说,家里的几亩地责任田日益成为“鸡肋”:种一季庄稼的收入抵不上打几天工,还牵扯精力;抛荒不种,又觉可惜。大多数农户愿意把责任田以合适的价格转租出去。
曹中豪是下曹村的“铁杆”农民。村里劳力纷纷弃田进城打工,曹中豪一直不为所动,坚持种好自家责任田,还把亲朋好友的抛荒田接过来种。虽说是种植专业户,但过去多年来种田规模维持在几十亩,收入不多。随着种粮的比较效益下降,曹中豪认识到多租地种粮才有赚头。
2010年,不服老的曹中豪有了当家庭农场主的想法。他说服家人,筹资20多万元,开始大面积承租村里农户的责任田。2010年,他租地300亩。2011年,扩大到700亩。2012年与今年,曹中豪租地超过千亩,趋近全村水田总面积。租田的价格,去年是每亩200元,今年调高到240元并维持3年不变。国家给的粮食直补归原承包户。流转双方签有规范的合同。
曹中豪有4个儿子,个个务农。老大、老四在阳新县白沙镇租田种,老二在本市大王镇中庄村租田种,这3人在外种田规模都是200多亩。老三曹尚平专门搞农机,与父亲联手经营家庭农场的同时,也对外从事农机作业服务。曹中豪家第三代种田人也在成长,曹中豪的孙子、老三家的儿子曹一文,今年20岁,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农机手,跨入新型农民行列。
农机作业高效率
“这台精量直播机既能播油菜,也能播小麦。下种、下肥、开沟、喷除草剂,一次搞定。”曹中豪感慨地说,大面积种田没有机械搞不成。
曹中豪说,机耕、机播、机插、机喷、机收,现在真正步入了机械化种田的新时代。一台收割机可抵上百个劳力。一台新型喷雾器,一天可喷80亩稻田。抽水灌溉,过去用柴油机,搬运安装特费劲,现在使用电泵,既轻便又好用。农机作业效率高,也节省成本。
曹中豪还谈到,粮食收购市场的放开,也让种田人变得轻松。到了收获季节,就有粮贩子或加工企业上门收购。
曹中豪还特别满意农业技术部门、农机管理部门的服务指导。机械化种田后,带来农艺与农机如何适应的问题。镇上农技员每个月都要上门两三次,为曹中豪提供技术帮助。
种田,机械化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力。曹中豪自家几个劳力打理这千亩田,经常忙不过来,需雇请季节性短工。“打药、下肥、田间管理等都得请人,高峰时要请一二十人来帮忙。这些人都是村里闲散劳力,但要的工钱不低,女工一天不能少于100元,男工一天不能少于150元。太累的活,还没人愿干。”曹中豪说,支付请工工资要占生产成本的三成多。
为了减少请工,曹中豪错开播种期,他今年种的水稻分成5批成熟收割。
谈到农场效益,曹中豪说,去年有30万元的利润,但今年略有亏损。一是今年旱情重,每亩减产了三百斤;二是今年粮价下跌了不少。
虽然今年没赚到钱,但曹中豪对明年种田仍充满信心。
规模经营正当时
曹中豪介绍,地方政府对家庭农场有真金白银的支持。他家购买农机,除享受国家政策补贴外,市里和镇里还另有补助。冬闲田种油菜,政府也给每亩30元补贴。他的农场还获得了土地流转一次性奖励。
大冶市规定,对一次性流转入500亩土地者,给予每亩50元奖励。大冶市农业局副局长柯梦兵说: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流转,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抛荒或种懒田,都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大冶市前几年就出台了促进规模经营的激励政策。现在在大冶,尝试家庭农场的人越来越多,土地抛荒现象基本消除。
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