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
变身“职业化”农民
宁阳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全县8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高达62万余人。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宁阳县委通过土地流转,在推动土地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的同时,鼓励部分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开始向职业化农民转型。
“家庭农场已成为宁阳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亮点。”宁阳县委书记刘学保表示,家庭农场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家庭农场,给农民搭建起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支持和保证,也推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宁阳县伏山镇云山村42岁的蔬菜农场主李正说,他种植大棚蔬菜已经20多年。2007年他把自家2个旧大棚推倒,投资100余万元修建了18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大棚,变成了拥有60亩地蔬菜种植、20余个“工人”的农场主。妻子主要负责农场的人员和蔬菜管理,他则负责蔬菜的销售和市场拓展,农场经营良好。
有序的农场管理是经营家庭农场的关键。李正说,因为没有管理经验,曾经吃过不少亏,工人都是附近村民,工资按天算,工人流动性大。为了长期留住工人,李正制定了农场管理办法,新人一年做工超过260天,下一年的工资将得到一定比例增长,效率高的工人年终还将得到额外的奖金,每逢节日,食用油、茶叶等“福利”也必不可少。李正按照企业化模式进行日常管理,村民们也成了“上班族”。
伏山镇镇长刘志强说,伏山镇是个蔬菜生产大镇,全镇有蔬菜大棚3000余个,家家户户都有蔬菜大棚和种植技术,有发展家庭农场的天然优势,像这类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在这个镇已有30多家,呈现出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农民端上了
农业“铁饭碗”
宁阳县县长黄正玉说,通过发展现代家庭农场,让那些有技术、有思想、有经营头脑的农民租赁和转包土地,形成更加专业的家庭农场,能够稳定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农民端上农业的“铁饭碗”。
黄正玉认为,发展家庭农场,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绝不能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家住鹤山乡皋山社区的农民孙思冉已经60多岁,家里的孩子都外出打工,自己又年事已高,无力经营田地。2010年,村里要流转土地,鼓励种植大户发展现代农业,他便把自家4亩地流转了出去,每年租金收入3600元。他则搬进了社区,每天到附近的一个蔬菜基地去“上班”,一天能赚50元,有了固定的岗位和收入。
李正说,这几年蔬菜行情好,他的大棚蔬菜每茬都赶在大量陆地蔬菜上市前进市场,去掉人工、租金、维修和肥料费用,一个大棚一年就能赚3万元。2年间李正还为周边的村民建了50多个大棚。
家庭农场最大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学会经营。宁阳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的作用,送政策、送技术、送农资、送信息、解难题,助推家庭农场发展。对于农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李正说,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扶持,他的农场除得到农技专家的技术支持外,还得到政府提供的80吨免费水泥等物资帮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的概念,这令我更受鼓舞。”李正说。
据了解,近年来,这个县发展起家庭农场、联户小型农场和规模型特色农庄100多家,最小的也有二三十亩,总经营面积4万多亩。
“企业化”生产
激发家庭农场活力
家庭农场与农业合作社结合,是宁阳县发展家庭农场的一个突出特点。虽然这些家庭农场都是个人经营,但大多数农场都有挂靠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催生了“合作社+农场”“公司+农场”等经营模式,实现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有机统一。
张树兴是堽城镇杨李村的一个地瓜种植大户,2010年,他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营养价值较高的紫薯品种,如今他的农场面积已近200亩。为打出品牌,张树兴还组织成立了“康佳”地瓜合作社,为产品申请了“堽城”牌地瓜的专利。由于地瓜都是统一育苗、栽种和管理,产品质量稳定,很受市场欢迎。如今他的合作社已吸纳了周围100多户村民,带动周围地瓜总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成为泰安地区规模最大的地瓜生产基地。
据了解,这种“合作社+农场”的模式是“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延伸,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批量订单生产,农场产品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些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企业化”。
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公司+农场”的经营模式也应运而生。泰安凌云集团在宁阳县伏山镇建设了一个占地500亩的凌云蔬菜基地,建起优化型节能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05个。公司采用“公司+农场”经营模式,把蔬菜大棚常年承包给农场主,农场主既可以自己找销路,蔬菜也可以直接进超市。同时,公司严把质量检验关,确保每一斤上市蔬菜都达到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标准。“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能让百姓吃上放心菜,也给农场主减轻了销售压力,一举两得。”凌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孙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