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告急,已是不争的事实;局部地区近五成大米、米制品镉超标,更是让人们直接遭受土壤污染之“痛”。人们急于知道,土壤污染究竟已经到怎样的状况。惊人数据背后,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在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与空气污染、水污染不同,土壤污染既看不出也闻不着,单凭人的观察根本无法识别。然而长期以来,尽管社会舆论反复要求、代表委员多次呼吁,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始终没有权威公布,一年一度的环境公报也鲜有提及。就在不久前,北京一位律师再次申请公开相关数据,竟被环保部门以“国家秘密”为由予以拒绝。 

  权威信息缺失,已经导致人们的普遍焦虑;污染“家底不清”,更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一面是“1.5亿亩耕地污染”“华南部分地区5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等数据广泛流传,一面是污染源情况不明,农民无辜受损、消费者无所适从。曾被多次检出镉超标的湖南大米,污染来自何处、污染源有没有被切断、污染程度有多高等,当地有关部门至今未给出清楚答案。仅一句“污染数据不能擅自公布”,显然不能为自身卸责。 

  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尤其对农民而言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来源,政府有责任、更有义务将情况及时公布。环保部刚刚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已经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这说明相关情况不是没有掌握。秘而不宣地刻意隐瞒,让人们频频遭遇“挤牙膏”似的获知艰难,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损失了公众信任,甚至还会因谣言四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也是最有效的“促进剂”。近年来随着PM2.5、地下水污染等情况的逐步公开,人们对环境污染已经有了普遍的了解和认识,政府大可不必在发布数据上过于敏感。直面社会压力,公开土壤污染“家底”,既维护公众知情权和健康安全,更有利于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监督,对违法排污企业、地区形成压力,由此获得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最大共识。    姜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6版:农业保险
   第B07版:农业保险
   第B08版:农业保险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消除两大障碍
我国已有百余种航天农作物
建议加大土地流转和资金投入力度
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 2013-06-18 2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