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已有百余种航天农作物
  目前中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百余种。种子上天,再到寻常百姓家,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主任刘录祥日前接受了专访。

  种子为啥要上天? 

  利用太空环境诱变遗传改良,从而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农作物。 

  作物育种,又称品种改良。航天育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1987年8月5日,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将一批农作物种子送向太空,由此揭开了航天育种的序幕。 

  25年来,我国已先后20余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和微生物菌种,获得了大量新性状品种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已拥有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百余种。把种子搭载上天,在太空环境里经受了空间诱变,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和筛选,就可能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 

  航天育种就是利用太空中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诱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从而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

  市民都能接触到太空食物? 

  现在全国各地航天育种推广种植基地有10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可能我们吃的青椒或大米中,就有一些是来自太空的食品,但从外观上很难区别哪一个是太空的品种。 

  太空育种的农作物品种有自己特有的适用范围,生产的量远不能占到市场的绝对份额,就像杂交稻一样,面积很大,但也很难说超市哪个卖的就是杂交稻。 

  如今,航空育种基地已是遍地开花,大批优质的太空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航天育种推广种植基地大大小小的有10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2000万亩。

  太空育种进一步实验空间大 

  人类目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非常有限,如果把种子直接放在强的宇宙粒子下会有什么改变,还需进一步实验。 

  太空技术直接导致基因突变,选出新的品种,品质改善、产量提高,这跟老百姓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其实人类目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非常有限。即便是空间诱变,也只是利用了其中一部分,因为空间环境的宇宙粒子很复杂,目前我们把种子放在返回舱里,这等于有一个很厚的保护装置,把很多宇宙粒子屏蔽掉了。如果把种子直接放在强的宇宙粒子下会有什么改变?还需进一步实验。  新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6版:农业保险
   第B07版:农业保险
   第B08版:农业保险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消除两大障碍
我国已有百余种航天农作物
建议加大土地流转和资金投入力度
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我国已有百余种航天农作物 2013-06-18 2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