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
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
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
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
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凸显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消除两大障碍
  山西省自199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旱地上试验和推广国外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从推广效果看,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土壤质量明显改善、抗旱能力大大增强。但由于地块分割、投入不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因此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的难度正逐年加大。

  ●收获多重“正效应” 粮食增产明显

  保护性耕作是依托机械化手段实施以作物秸秆覆盖和免耕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耕作技术。目前,山西保护性耕作田已经从最初的18亩推广到1300万亩,取得了多重“正效应”。

  一是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据农机部门测算,去年山西省1300万亩保护性耕作田总共增产粮食6.5亿公斤,节本增效达17.5亿元,平均每亩增产幅度达12%,增收130多元。临汾市尧都区是山西省小麦产区之一。记者看到,保护性耕作田里的小麦长势明显好于其他旱田里的小麦,不仅麦粒更大,而且麦穗也更加饱满。

  村民景希森告诉记者,他家里有3亩旱作小麦,已经实行保护性耕作15年了,产量由最初亩产4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最高700多斤,而且每亩地可以少施30多斤化肥,小麦的品质也大大提高。山西省农机局副局长许继光表示,如果连续实行保护性耕作20年,每亩地平均可以增产35%。

  二是土壤质量大大改善。我国传统的耕作技术由于要对土地进行深翻,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地越翻越贫瘠,但是保护性耕作要求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从而使土壤越变越肥沃。

  山西省农机局监测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田每亩平均降低生产成本25元,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06个百分点,实行十年保护性耕作的农田,化肥施用量与传统旱地相比可以减少一半,而且不会减产。

  在临汾市尧都区18亩试验田里,记者看到,在实行21年保护性耕作后,曾经的黄土地已经变成了黑土地,土地肥沃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地里几乎没有蚯蚓,但是现在1平方米农田蚯蚓数量达到了30-40条。

  三是抗旱能力大大加强。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起到了“森林落叶效应”,许多实施年份比较久的旱田逐渐变成了“海绵田”,固土、保水、抗旱能力大大提高。

  山西省农机部门监测,保护性耕作可以让农田土壤蓄水能力提高13%;地表径流量减少52%,去年山西保护性耕作田减少土壤流失量达2900多万吨。最显著的例子是,2000年临汾市尧都区遭遇大旱,10多万亩旱地小麦几乎绝收,亩产仅有100多斤,但是保护性耕作试验田里的小麦则抵抗住了干旱,产量达到了400多斤。

  ●地块分割、农机手积极性不高 推广难度加大

  随着时间推移,地块分割和投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山西省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首先,地块分割直接制约着保护性耕作的未来推广。保护性耕作依赖机械化作业,要求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但是农村土地确权后,出现了一家一户种植模式与大型保护性耕作机具使用的矛盾。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作物品种杂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使用。以晋中市榆次区大伽南村村民张田玉为例,他家总共有30亩地,但是只有20亩是连在一起的,另外10亩地块较小,与别人的土地交叉在一起,因此就无法实行保护性耕作。

  其次,投入不足影响推广的积极性。保护性耕作效果虽好,但收效较慢,一般要3年后才能起到增产效果,单靠农民自愿推广难度很大,因此山西省一直走的是“示范先行、政府免费帮农户搞起来”的推广路子。许继光说,国家对山西保护性耕作的投入每年仅1100万元,平均下来每亩不到10元钱,而且这个标准已经实行了4年,对农民的吸引力已经变得很小。因此,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在山西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弹,甚至出现了“农机部门给补贴就搞,不给补贴就放弃”的现象。临汾市尧都区免耕播种面积最高时有7万多亩,现已减至2万亩。

  再次,国家在资金投入上对保护性耕作鼓励不足,农机手不愿意在保护性耕作田上作业,是免耕保护性耕作推广受阻的主要原因。临汾市尧都区农机手周小旦说,免耕播种只作业一次,每亩收费30元,而传统旋耕旋播要作业两次,加起来每亩收费65元,刨去成本传统作业要比免耕播种每亩多收入10多元钱,一年下来至少可以多挣1万多元钱。

  调研中,农机手普遍表示,免耕保护性耕作虽然减少了农户的负担,却也同时减少了他们的收入,因此农机手不愿意实行免耕作业。目前,山西推广的1300万亩主要是实施改良后以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全实行免耕的仅有几十万亩。

  吕梦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6版:农业保险
   第B07版:农业保险
   第B08版:农业保险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消除两大障碍
我国已有百余种航天农作物
建议加大土地流转和资金投入力度
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
遗失声明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消除两大障碍 2013-06-18 2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