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读书会

  口述:翀敏  文字:石路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田野静美,书香润心。在农村越来越进步、繁荣的当下,沃野大地上,各种各样的读书形式层出不穷,其中“乡村读书会”可谓最贴近农家、最贴近生产生活的一种载体。它不仅给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一股向上的活力,而且还使更多的新老农人在思维和眼界方面得到了拓展。

  ◆10多年前,作为村干部的我在我们村负责筹建“农家书屋”。当时正巧在村委会旁有一间四五十平米的空房,刚装修完,就拿来给农家书屋用。记得那时正好开春不久,春耕备耕,工作忙得一刻不停。我招呼村里2个年轻人,从会议室调剂出2张方台和20来把椅子,等图书配送一到,就立马开张。准备好后约莫过了一周,镇文化站一辆面包车就向村里驶来,一捆捆崭新的书籍送到我们书屋,顺便还带来了统一制作的“农家书屋”铜质牌匾。我握着镇文化站站长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啊!”我接着问:“有现成的书屋管理制度吗?”站长道:“有的,待会儿,我回去发给你。”

  第二天,我将站长发来的4份农家书屋借阅管理、读书活动制度打印后镶上镜框悬挂在书屋一侧;同时,我还让人在书屋正面墙上贴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名人名言。农家书屋建立了,可由谁来管理?村委会商量后一致推荐村里的退休教师老沈担纲。老沈原是村小学老师,从教30多年,后来村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心小学,他也随校转去,一直干到退休。

  那些年,他在忙于教育的同时,十分喜爱看各种各样的书,包括文学书、历史书、农用书、生物书、地理书等。平时,只要一有空,他就经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故事,也给村夜校上培训课。老沈在村小学那会儿,既教语文、数学,还教劳动技能、思想品德。学校老师少,能者多劳嘛。所以,老沈在村里也算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实,老沈的学历并不高,初中毕业后,巧遇当时县里师范学校举办两年制的速成班,旨在解决村办教师紧缺问题。学习归来,老沈就一直耕耘在乡村教育沃土。由此,他也积攒了极好的人缘和人气。村里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见了面,都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沈老师”。

  沈老师年近70,不胖不瘦,中等个,戴着一副眼镜,身体健康。我急吼吼地吃过晚饭,就找沈老师串门去。老伴说,你急啥呀,吃饭像打仗一样。我说,回来讲给你听。离开家,我就顺着门前的小河绕过去,对面不远处就是沈老师家。走进小院,沈老师吃过晚饭在院子里看报纸。我把村里新建立的农家书屋一事讲给他听。沈老师说:“这是一件好事,我正愁着没啥事干呢。”见沈老师一口答应接下这活,我很高兴。“沈老师,你看这农家书屋如何来运营,如何来吸引村里人去读书?”沈老师把刚才正在看的《报刊文摘》往桌子上一放,想了一会儿说:“你看村里成立一个读书会如何?”我说:“太好了,这样就有一支读书队伍了。”“那就得给读书会起个名。叫‘乡土清韵’读书会,怎样?”沈老师说。“这名字好,既接地气,又显高雅。”我说道。

  ◆这支读书队伍,在沈老师张罗下没三两天工夫就成立了。成员由村里9个生产队,每队推荐2名人员组成。这些成员有男有女,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平时都爱看些书。第一次读书会成员集中,沈老师叫我去讲讲话。我说,话就不讲了,我也报名参加读书会,与大家一起在字里行间品味书香。沈老师说:“你可不能光参加,还要不定期地跟我们讲讲新农村发展形势及要求,这样有利于我们读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沈老师的这一要求,正是我所希望的。读书为了啥?除了充实生活,丰富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乡风文明转变,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吗?

  第一次读书活动,沈老师讲了很多,包括每周集中时间、借阅书籍制度、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活动、专题知识培训等等。我听了由衷地感到:“真是选对人了!”我把村里“乡土清韵”读书会建立的消息打电话告诉了镇文化站站长。站长听了很高兴,他说:“农家书屋就是要为农服务,发挥其应有作用。你们以成立读书会形式开展活动,真是走对了路。”电话里,站长还答应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

  那天早上去村里上班,我特地去了一趟沈老师家,告诉他镇文化站站长要来参加村里读书会。沈老师说:“好啊,正好下周读书活动是每个成员讲一下自己正在读的一本书的体会。”周四下午,这是我们读书会每周活动的固定时间。站长和一名镇里的文化干事一起如约前来。“大家坐好,先让镇文化站站长给我们讲几句话吧。”沈老师招呼20多名读书会成员安静听讲。站长说:“今天我来,主要是听大家的学习交流分享,我没啥话讲,如若一定要讲,我就讲一句话,读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大家纷纷鼓掌。我坐在站长旁边,也深为这句话所鼓舞。

  沈老师开始主持这场读书会。第一生产队的成员富贵站起来先讲。他讲的是读了《中国现代乡村发展的变化》一书的体会。他说:“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变革,乡村变革也推动了乡村发展。现在农家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些年的城乡统筹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科学种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使我们感到生活更有奔头了。”接着第二生产队的成员王虎勇讲。他讲的是读了《科学养殖河蟹》一书的心得。他说:“我们村除了种稻米,主要是养殖河蟹,在外也较有知名度。过去在养殖河蟹中,少部分人为了图方便,在年末清塘中,做得比较随意和马虎。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后,就知道清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它是保证新一年养蟹安全质量的关键。”虎勇的一番话,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关注。我马上站起来说:“刚才虎勇谈了河蟹销售后清塘的问题,我觉得很重要,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起来,一个步骤也不能少,并向村邻们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紧接着,读书会成员依次就自己正在读的一本书,如《幸福农家人》《建设“三园三乡”新蓝图》《乡村夜话》等作了交流发言。读书会进行得异常热烈,大家兴致勃勃,围绕“农”字畅谈心曲。活动结束后,张站长拉着我和沈老师的手说:“有机会,把你们的做法在全镇作一下推广。”我说:“咱刚起步,不合适。”张站长说:“现在全镇已有十几家农家书屋,有必要作一次交流,彼此互鉴嘛。”我说:“那就让沈老师去参加,他是做具体工作的,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路。”张站长说:“书记,你也要来,领导重视是关键。”我说:“好好,我到时一定参加,学学兄弟村的好经验。”

  ◆当年年底,站长打电话过来,说镇里已决定召开一次农家书屋工作推进会,分管副书记点名要你们村作交流。我说,还是让其他村作介绍吧。站长肯定地回答我,领导已决定了,没法更改。农家书屋运营还不到一年,我们村虽说有了一定起色,读书活动也正常,群众也较热情,可取得的成绩还是寥寥无几。夜里,我躺在床上想,我得好好利用这支读书会成员队伍,让他们既成为乡风文明示范户,又是科技兴农带头者。一年下来,读书会成员由最初20多人现已发展到40多人,而且每个生产队还组建了4—5人的读书兴趣小组,这样算下来,全村加入农家书屋的人数就达80余人。来年,我还要举办“乡土清韵读书节”“乡土清韵论坛”“乡土清韵书市”,还要积极参加镇、区、市的读书活动,邀请“三农”专家来村开设大讲堂等。我心里在盘算着新规划、新打算。第二天,我和沈老师一起研究了一上午,彼此信心满满,表示要努力使农家书屋工作更上一层楼。

  镇里推进会,我和沈老师一起去了。镇里分管副书记对我说,明年区、市都有许多这方面的活动,你们“乡土情韵”读书会不仅要积极参加,而且还要争取拿奖。我说,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积极准备,不负所望。第二年上半年,我们先后参加了区、市主办的新农村建设演讲赛、“我喜爱的乡村”征文大赛、科技兴农知识竞赛,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优胜奖。村里的农家书屋还被评为“全国农村读书活动先进集体”。沈老师乘兴对我说:“我想咱村里也要进行评比,结合市文明村创建评出一批读书积极分子,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我说:“好啊,需要多少资金?”沈老师说:“资金是次要的,关键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我看着沈老师那股认真负责的劲儿,打心眼里敬佩。年底,我们村就评选出了10名优秀读书先进个人,每人颁发一个大红证书,奖励一份农村报刊集订分送单,还赠送一个电水壶。这个电水壶有用意,就是闲暇时人们可以围炉煮茶,一边品香茗,一边闻书香。自此,我们两年一届读书活动评比已形成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些年,通过读书活动我们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可喜变化:村邻矛盾少了,讲文明的人多了;种粮养蟹马虎者少了,讲究科学的人多了;小富即安的人少了,有追求的人多了。村子也先后被评为市文明村、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我已离开村支书岗位,但乡村读书会依旧搞得红红火火。我和沈老师现担任着读书会顾问,不时做着出谋划策的事。读书,使这个积聚在人们心底的内生动力,被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更多人在美好生活指引下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动态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治理
乡村读书会
东方城乡报倾诉04乡村读书会 2025-06-05 2 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