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住过的地方

  □王树才

  我从浦东去杨浦调一份户籍资料,乘坐18号地铁在江浦路站出口,再乘22路公交车,到达办事地点很方便。我依然记得,10年前动迁入住浦东,从杨浦搭乘975大巴,一路站点停靠,磨叽磨叽,要花费2个多小时,若是堵车,那时间就更长了,只能干着急。

  地铁一路畅通,办事顺顺当当,正当我打道回府,孰料,与原来居住在一个弄堂的熟人不期而遇。想起当初夏夜,小阁楼被蒸煮得难以栖身,我与他总是在小弄堂斗地主,或者躺在睡椅上打呼噜,10年难得一见,有如在远方偶遇同乡那般亲切,我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边走边聊,依稀昨日自然的模样。他指着对面的高楼说:我家就住在那栋高楼里。我四周打量,怎么曾经蜗居的地方竖起了高楼,一会儿就到平凉路了。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我急忙岔开话题对他说,我昨天就在网上查找过,18号地铁平凉路有站头,我们就此留步吧,等下我乘25路公交到地铁站回去。他见我急着回家的样子,顺意脱口而出:有地铁,方便多了,那下次再来“白相”。

  我往公交站点走去,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他乡来客。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脑海里总会印记着大街小巷的轮廓。依稀记得周围斑驳老态龙钟的街面,如今像16岁的花季,门面换了新款,店名诗一般地新颖。前方高楼时而拔起,觉得自己矮小了许多。我上了25路绿色能源公交车,靠窗一路展望,宁国路、眉州路、兰州路、齐齐哈尔路、江浦路、许昌路、大连路,唯有路牌是那么熟悉,那别致高楼的组合,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模样,令我惊叹!到了临潼路站头,我意识到自己乘过头了,急忙下车。

  杨树浦路/临潼路,过去聚集着最火爆的菜饭骨头汤门店,广告牌如会展中心那么张扬,眼下街面却休会般平静。曾经的火爆,有过我难忘的一瞬间。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送子女来到上海。当初没有户籍,不能进厂,托人介绍在杨浦一家建筑老板那里打工,一日三餐吃的是工地食堂。有一次,恰逢7月的酷暑天,在平凉路/大连路老宅修缮。时钟敲响11点,工人们习惯用袖子擦一把额头的汗水,下班准备用膳。但蒸饭机不争气——坏了。食堂做饭的师傅木呆呆的,看不出为民工吃饭犯愁的样子,叼着一根香烟,干等着电工来维修。赶工时没办法,老板请每个工人吃菜饭骨头汤,地址就在工地往西——杨树浦路/临潼路。

  那个木呆呆的师傅,领着十几个戴着安全帽的打工同事,穿过大连路,就像上工地害怕迟到似的,争先恐后,蜂拥而至。那种急匆匆前行的架势,尽收生意人的眼里,经营菜饭骨头汤的老板老远就提高嗓门:菜饭骨头汤,里面请!走进店内,大桶里的骨头汤飘出诱人的清香。托盘里还有大肉,荷包鸡蛋,有意无意地挑逗每个人的胃口。

  我们找位子坐下,那个领着我们的木呆呆师傅,呆呆地按照老板的吩咐一成不变,于是,有盛饭的,有盛汤的,还有递筷子和调羹的,按照吩咐,每人一碗骨头汤,一碗菜饭,没有其他。弄得托盘里的大肉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荷包鸡蛋就像孵小鸡那样纹丝未动。

  想起当初,忍俊不禁。令人夸张的倒不是油光满面的菜饭,亦不是黄豆与骨头熬成的汤,而是从汤碗里捞起骨头,吮吸骨头腔内的骨髓,那“哔哔、哔哔”的吮吸声此起彼伏,比吃肉还给力,可以惊艳过路的人停下脚步,听一首众人导演的“哔哔、哔哔”口技或者说交响曲。

  既来之则安之,再返回浦东未免太晚了,如今,谁的手机里没有“数字经济”做流动。我在街面扫视一番,幸好还有一家菜饭店。店内食物品种多样,地地道道是一个工作快餐店。据店老板说:现在生活富裕了,需求的是多种多样。我照旧要了一份菜饭骨头汤,穿越一次从前,回味亦是一种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穿越住过的地方
与秋不说别
远航
雪地生灵
放生
东方城乡报绿野06穿越住过的地方 2024-11-22 2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