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农场文青朋友

  □石路

  我的青年时代,除却当了几年兵,大部分时光是在农场度过。那时,沪郊有不少农场,每个农场顶峰时有几万人。人多,自然有才华者也多。当然,有的充其量只能算是爱好者。我就是一名喜欢文学的爱好者,闲时学习写点小文章。

  在农场,我结识了许多真正有才华的文青。他们有的在学校任老师,有的在连队搞宣传,有的在企业做工人,也有的在场部机关当干事。他们都陶醉在这个火热的世界里,追求文学的高尚及欢乐。“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流出。”

  在我的印象中,不少文青经过农场的磨砺和生活的积累,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以及自我情感的倾泻,写出了诸如《人生的泊位》《春蚕之歌》《那道那兔那人》等佳作,并在有关报刊上发表,有的还是整版,颇有影响力。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作品。虽说彼此间有交流、有关注、有分享,但也有“擦肩而过”时。每每读到这些作品,农场生活仿佛平添了许多诗意,也领会了不少人生感悟,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

  文青们在农场是活跃的,他们有的自办文学期刊、小报,有的自己油印诗集,有的干脆在单位黑板报上发表作品。总之,有文字的地方,就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呼吸、他们的灵魂。有一本叫《赤橙黄绿》的文学期刊,就是由4位文青自创的。刊物主编之一,与我相邻,他经常把刚付印完的刊物送给我,里面有诗歌、散文、小说,体裁多样,文字也颇见功力。这位施姓主编,是农场中学老师,教语文,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他读大学时,就是一个文学痴迷者,喜读诗,也爱写诗。我曾采访过他,写过一篇人物专访,题目叫《心灵透彻云影万千》。这4个人,每人轮流当值。是双月刊还是季刊,我忘了。

  老林,是当时文青中年龄较大的一位,我认识他时已近40岁了。他在农场系统中率先创办了一份小报,除了登载他喜欢的集邮作品外,还有诗文。

  文青中,一些人还是多面手,摄影、美术、书法、集邮、收藏、器乐、朗诵,这些都能操弄一二。想来,文学艺术是相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上正掀起一波文学艺术热潮,喜爱文艺的年轻人,为有这方面的爱好或专长而怡悦,单位为有这方面的人才感到庆幸。有些人因此受到重用,前景就此光明一片。

  在农场时间越长,对这田野间的生活越了解,写的素材就越多。那时,在一些报刊上,就常有这些文青们的各种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每次有发表喜讯传来,大家就争相阅读,一睹为快。农场成立艺协后,这些文青理所当然成为中坚。因为农场的文艺宣传需要仰仗他们,更主要的是他们确实挚爱。

  改革开放后,不少文青先后离开了农场,谋生于市区。我一直在农场,后农场建镇,进入镇政府工作。随着时光变迁,我和他们渐渐联系少了,但也不时传来他们的消息。这中间,有好消息,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好消息是这些文青宝刀不老,频出佳文;坏消息是有的突遭不幸,英年早逝。

  现在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当年文青不多,即使留下来也有部分已卸下了文青衣钵。不是他们不爱,也不是他们没时间,而是都上了一定年纪,有的因身体原因,也有的因各种缘由早早“改行”,“放手”也属情理之中。但和我一样坚守着文青的理想、文青的信念、文青的行事者还有。每当见面时,我们仍会交流。

  我虽然亦算勤奋,但天资愚钝,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是陆陆续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一些小文,出版过一本言论随笔集,其它就没啥了。可尽管如此,我仍然为自己有这份爱好而骄傲,并为这份付出近40年的“副业”而庆幸。想到这里,我就格外想念当年那些农场文青朋友们,他们大多年长于我,有几岁、十几岁的。我今亦已步入花甲之年,你们现在还好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觉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让青浦古桥“活”在当下
新场古镇东横港
我的农场文青朋友
东方城乡报绿野06我的农场文青朋友 2024-09-06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