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
不久前,徐泾中学两个班级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来到有历史、有故事的金泽古镇,对“古代桥梁”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亲眼近距离观察,亲耳聆听桥梁专家讲解及对市民、游客的走访和问卷调查,亲身体验金泽古桥的现状与保护的情况,让历史课堂更有历史味、更有趣味。从中他们获得了第一手“古桥”原始资料,并整理编制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份调查报告,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那天,我受邀与同学们一路同行。金泽是典型的江南桥乡,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桥梁,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仍完好保存宋元明清四朝桥梁7座。这些古桥历史悠久,建筑精良,用材考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万安桥、普济桥两座宋代桥梁距今已有750多年了,是古镇历史的见证者。宋代的普济桥和元代的迎祥桥是古桥中的翘楚,被列入市级重点保护“对象”。这些默默守护在古镇小河上的古桥,就像德高望重的“老人”,每天笑迎八方来客,向你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关帝守桥”、“知县题桥”“严嵩掠桥”“和尚造桥”“百婆造桥”“雌雄桥的传说”“牛污桥的故事”等,同学们被这些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
不同于以往的旅游,这次探究活动,同学们带着任务而来,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双手去触摸,观察也就更加仔细。眼前,古桥那优美的造型,桥石那粗糙的质感,桥上那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桥心石图案那动感的韵律,让同学们更深刻地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桥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边走边看,不时提问。“为什么有的古桥上刻有楹联?”“天皇阁桥上刻的葫芦、宝剑、扇子等有什么寓意?”“为什么古桥的栏杆都低矮显得不够安全?”“为什么迎祥桥没有桥栏?”有同学说:“有的资料解释说是为了方便元代蒙古骑兵过桥。”有同学反问:“那周围的桥都有桥栏,骑兵怎么办呢?”他们的讨论认真而又深入,有些问题一时半会也难解答。也有同学问:“青浦现存古桥究竟有多少?查了一些资料,口径不一致,我们是不是一起来摸摸底,画一张青浦古桥分布图?”有书上说:金泽放生桥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捐款人的事迹。同学们仔细找,终于找到了镶嵌在桥壁上的青石碑,上面刻有捐款人事迹的文字。“历史,就是这样被记录下来的。”看来,为了这次外场调查,同学们之前已经做足了功课。
这些形态各异的古桥与古镇静谧的环境相得益彰,富有诗情画意。同学们遇见了热情好客的本地居民和诚信经营的桥边商店老板,还采访到了一位在镇上生活了60多年勤劳善良的阿婆,她讲起故事来,娓娓动听。一种淳朴的乡土民风,触动了心灵,萌发了少年柔软诗心。“普渡众生普济桥”,“万福长安万安桥”,“桥边祈愿放生桥”,“行道有福如意桥”,“月印川流迎祥桥”,“凭栏怀远天皇桥”,“思古幽情林老桥”,对这些古桥的描绘、诗意表达是那么的贴切那么的生动。其间,4位女同学身穿古装汉服,登上了万安桥,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赏。有人问:怎么会想到采用这种方式?华同学说:“把汉服文化和古桥文化结合起来,是我们希望古桥能够焕发生机,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当我们穿着汉服,走在古老的桥上,是一种有趣的体验。”一旁的俞同学说:“说实话,平时生活中,我不喜欢拍照的,今天,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传承者,能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家乡桥文化中,特别有意义。”她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倘若在桥乡搞一个汉服文化节,让古桥“活”起来,那得多酷啊!
这次活动取得了成功,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古桥的认知,加深对桥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古桥保护的热情。之后,他们一次次走访徐泾周边的古桥。李同学、骆同学在汇报展示中介绍:他们看到了坐落在新建成的开发区公园里的一座“万安”古桥,由于得到妥善保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观察到位于蟠龙天地旅游区里的香花桥,经过修缮,完好如初,受游客青睐。他们也发现了一座被冷落的古桥,面临困境,因而引发忧思:保护修缮损坏的古桥刻不容缓。于是他们这样写道:“我也想将来成为一名桥梁专家,去修复徐泾的嵩塘桥。”也有同学表示:将来,要把古桥建造理念与现代建桥技术相结合,设计、建造更美的桥梁。同学们俨然成了“小博士”“小专家”,提出了保护古桥的一些措施与建议,比如,摸清古桥家底,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数字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也可以云浏览古桥,以全新的方式体验古桥,或者开发制作与古桥相关的文创产品,估计也会受到市场欢迎。
这次短暂的同行,让我从同学们身上感受到了新时代好少年的朝气蓬勃和勤奋好学。同学们自觉担当起古桥保护与传承的小宣传员、小志愿者,真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