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她们携笔从戎,投身军营,在军营“大熔炉”里淬火成钢,用青春书写无悔的奋斗篇章。第97个“八一”建军节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两位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记录她们的青春故事。
两次入伍 铿锵玫瑰逐梦军营
□记者 贺梦娇
今年的毕业季,石铭涵和校园好好道了别。身份的转换,让她不禁回想起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年,也是她果断报名入伍的那一年。从校园到军营,两次入伍的石铭涵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了绚烂的底色。
她是敲下
摩尔斯电码的通信兵
2015年高中毕业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石铭涵看到了一档“士兵突击”的特种兵真人选拔节目,从那时开始,对部队生活的向往便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朋友说,咱们一起当兵去,两人就立马报了名。没想到最后,石铭涵的朋友却落选了。“那时的我,遇到了高考后的第一个人生重要选择。”她一手是上海政法学院入学通知书,一手是入伍通知,一时间,左右为难。在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和令人热血沸腾的军旅生活中,她选择了穿上戎装。“不是都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吗,我想去试试。”和家人商量后,她如愿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通信兵中的一员。
作为通信兵,她的任务是在机房里监管机器设备,保障通信畅通。每天除了日常的训练外,还穿插着不同的公差勤务。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再累不能耽误训练,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这是她对自己艰苦训练的信念支撑。在九个月的报务员训练集训中,她早读报晚抄报,没有一天松懈过,在报务员结业考核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荣获集团军“优秀学员”称号。
部队生活里,她收获满满。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石铭涵已经能熟练地记录、发报摩尔斯电码。电视上那些帅气的通信兵形象,具象化地呈现在了记者的眼前。与此同时,石铭涵也与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朝夕相处的战友、艰苦训练时相互暖心的鼓励都给她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在部队的每一天都很充实。
她是新生的教官
还是支教的石头姐姐
2019年的新生军训,她成为了教官群中为数不多的女教官,她的存在很亮眼。国旗队队长给她寻来一枚特种兵臂章,并向大家宣扬她能手撕脸盆,于是,她“手撕脸盆”的称号出圈了。“训练的时候就好好练,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这是她常对学员们说的话。在做正步走端腿练习时,学员们端多久,她就陪着端多久。
军训结束后的暑假,她在学长的推荐下,加入学院暑期“沪助黔行”实践队,成为支教的石头姐姐。那一年,石铭涵辗转多种交通工具,到达了令她难忘的贵州,绘画课有老师了,懂得一点书法的她,便化身为孩子们的书法老师,深入贵州望谟,带那里的孩子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几次前往村里家访,看到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里,排除万难求学,就觉得自己的支教是有意义的。”石铭涵说道。
二次入伍
服从分配去祖国边远地区
“有了陆军的经验,我其实还想去别的军兵种历练下。”在2019年下半学期,石铭涵看到了征兵宣传,毅然决然选择再次入伍,她向往蔚蓝的大海,也渴望武警的历练。9月,她再拾行囊,以“新兵”的姿态前行逐梦,以“老兵”的风采奋力向前。但相当有缘分的是,她又一次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通信兵。这一次,是新疆。
新兵营营长调侃她说,想去当海军,却来了离海最远的地方;成为海军的同学调侃她说,“没事,新疆也有海,沙海”。
初到新兵营,这位新兵中的“老兵”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被子叠得如豆腐块一样,队列训练动作麻利准确,三千米跑、俯卧撑、曲臂悬垂、爬战术……样样熟练。训练之余,她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班长们讲驻高原、战戈壁的训练故事。虽然班长们口中高原严寒缺氧、戈壁酷热难耐,但他从班长们自豪的神情中读懂了边关的意义,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释然了没有成为海军的遗憾。
有人问她,当兵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的回答零碎而真实:当感受过血肉黏在衣服上扯不下来,当感受过手上腿上因爬战术留下大片的青紫,当感受过手关节因在石子路上做拳握撑陷进了沙石……之后,唯有一句“只要不死,都不是事”。石铭涵从“新兵”到“老兵”,再从“老兵”到“新兵”,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理想和信念。石铭涵说,希望在自己追逐梦想的同时,能够用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去带动更多的青年把对祖国清澈的爱镌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汇聚成河、垒石成山,共同担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
高原导弹女兵是怎样炼成的
□记者 许睿捷
在5300米的拉梅拉达坂,姜珊见到了拳头大的星星,“晚上的星星就像从天边掉下来一样,近在眼前”,回忆起在部队的日子,姜珊满眼笑意,两年的军旅生活带给了她许多难忘的记忆,也绘就了她多彩的青春画卷。
成为高原导弹女兵
谈及参军的由头,姜珊坦言,“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从小就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有机会,就付出实际行动了。”
2019年,刚刚读完大二的姜珊坚定地选择了入伍,如愿坐上了去往新疆的火车。
颠簸了两天,姜珊抵达了目的地——新疆军区防空旅。彼时,新疆军区唯一一支女子导弹连刚成立一年,正是驾驶员紧缺的时候,尤其是女兵驾驶员特别少,于是拥有驾照的姜珊便被分配到了这个连队,成为了一名高原导弹女兵。
“那个时候我也只是有驾照而已,根本不会开车,只能慢慢学。”在部队,姜珊学习了车的构造、组成、作用等理论知识,也进行了各种实操训练,“我们从在车支腿的地方放垫板开始学起,那块垫板重40斤,起初我两只手拎着一块都费劲,经过训练,我甚至可以一只手拎着垫板来回跑。”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由于所驾驶的车辆大小近似货车,没有经验的姜珊掌握不好距离,压到“马路牙子”,撞到训练用的杆子,刮到倒车镜等一系列事故时常发生。为此,姜珊在班长的指导下,努力纠正开车习惯,熟记各种路牌指示,学会提前预判路况和车况,“再后来,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操作车上的各种系统,适应了不同种类车辆的操作方式,可以在三米高的车上上蹿下跳,一个人也能将导弹车展开到可以发射导弹的状态,达到可以随队驾驶的水平。”
“生活很苦,但坚持很酷”
“高原导弹女兵”不仅仅是一个名号,也是一份责任。2020年5月,入伍不到一年的姜珊接到上级命令,整个连队上高原执行专项任务。作为驾驶员,姜珊需要在10天的时间里驾驶车辆长途机动3000公里,由新疆进驻至海拔4000米的喀喇昆仑高原。
一路上,姜珊需要翻越十余座“达坂”(当地流行的名称,可以理解为通过盘山公路翻越一座海拔很高的山),有时,车队行至狭窄道路,两侧甚至可以见到许多汽车残骸,十分考验驾驶员的技术与心理素质。
此外,多样的天气情况也给姜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经过西藏多玛时,当时的天气情况比较复杂,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下雨,路况也十分难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小心前行在路上。”
“既然已经坐在驾驶位上了,哪怕困难也要往前开”,当记者问到这一路的心理想法,姜珊笑言,“中途有碰到骑行的旅者,他们都停下来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还有路边的人也会敬礼,我当时内心真的特别激动,特别自豪!”
尔后,驻扎在高原上,姜珊一共完成了200多次的战备等级转进,从一名运输车驾驶员升级成为战车驾驶员;经历过在零下30度风雪天气里站哨,秋衣、棉衣、大衣、羊皮大衣,能穿的全部穿上还是抵不住透骨的冷;也感受过康西瓦烈士陵园的雄伟,军队人员祭拜扫墓时的肃穆,见证了路过车队自觉地停车鸣笛致敬……
“生活很苦,坚持很酷!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追寻梦想,岁月静好的背后是勇敢的人换来的!”姜珊在部队感言中如此写道。
两年的部队生活磨炼了姜珊的意志力,也开阔了她的视野,姜珊深深懂得:“新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能做的便是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担当使命,吾辈自强。”
版式设计:赵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