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黔江:武陵山乡的“养蚕经”

  □赵小帅

  “17805元!”韩中梅手里挥着春蚕第二批次鲜茧收购单,兴冲冲地喊道。

  种桑养蚕第二年,51岁的蚕农韩中梅就养出了“一级茧”。收购价每公斤47.5元、收益保险每公斤3元,加上第一批次近5万元的收入,韩中梅今年的春蚕茧卖出了6万多元。

  3天时间里,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蚕茧收购站一片忙碌景象,工作人员将蚕茧装好,随机抓取一把称重测级、依质定价。粒粒蚕茧每年第一季自带“锋芒”:茧色洁白,茧衣蓬松且有光泽。待工作人员评级结算后,蚕茧被送上车,踏上了制作织绸的传奇“丝路”……

  “春蚕至关重要,它影响着蚕农一年的积极性。”太极镇党委书记刘质彬表示,今春风调雨顺,桑树枝繁叶茂,春蚕茧的质量要比往年好。

  黔江区是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国字号”的背后离不开智慧养蚕的助力。在太极镇李子村,占地4亩的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刚刚投用,仅仅一条小蚕饲育生产线,就可以实现上线、消毒、给桑到下线的全自动化操作。

  “厂子投用前,老百姓靠烧柴共育蚕种,质量参差不齐。”太极镇人大主席陆周说,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实现了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育出的蚕种大小均匀,质量齐整。

  在共育工厂度过二龄期后,小蚕“落户”蚕棚。在李子村的一个标准化养蚕车间内,近两米高的蚕架被隔成三层,每一层形成一个蚕台,等蚕到了五龄期,密密麻麻的大蚕在上面啃食桑叶,扩大蚕台面积迫在眉睫。

  今年年初,蚕台由三层改造成六层,蚕农通过升降梯不到一分钟就从蚕台第一层到达第六层。“蚕子上楼”后,车间养蚕数量翻番,全年可实现经营收入45万元。“在没有新占地的情况下,增加了养蚕面积,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双双得以提高。”黔江区林业局副局长潘国权说。

  除了智慧养蚕、扩大养蚕面积,焕新老技艺还有一些新手段:建设高标准优质蚕桑基地,实施水肥一体化复种示范桑园,推广“桑+菌”“桑+菜”“桑+鸡”立体种养,力争产出好茧子。整个春季,太极镇养蚕种1750张,每张平均产茧49.81公斤,单产创历史新高,小镇的产茧量已连续6年居黔江区第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新丰生姜“乡货”变“香货”
重庆黔江:武陵山乡的“养蚕经”
“黑科技”全面升级 阳山水蜜桃“飞”得更远
东方城乡报借鉴07重庆黔江:武陵山乡的“养蚕经” 2023-07-04 2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