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曹幸穗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核心提示
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就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其中的精华部分,是现代农业继承弘扬的瑰宝。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是“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的主要方面。
赓续农业文化遗产的用地养地理念
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就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其中的精华部分,是现代农业继承弘扬的瑰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因此,要继承种植绿肥和休耕轮作的优良传统,传统农业重视禽畜粪便和生产废弃物的还田施用,做到连年耕种而土地肥力不衰减。在现代农业体系中注入传统农耕文化要素,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品质兴农、绿色兴农。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推行连作制、复种制、套种制的种植技术,实现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耕地的产出率的目的。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稻鱼共生、农牧结合、河道桑园的生产类型,都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范例。这些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绿色利用、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都蕴含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价值,能够实现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多重功能目标。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做到几千年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古人在生产实践中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进入近代以来,农业生产上逐渐使用高效、价廉、便捷的化学合成农药,同时也发生了环境污染重、药物残留多、食品质量差、危及人畜安全、破坏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在推广化学农药发明之前,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以虫治虫、以菌治病、以植物农药治病虫的办法。这些植保方法特别符合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的发展理念。近年兴起“中医农业”的概念,就是将用于医人的药用植物,转用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人畜安全,易于自然降解和分解,有利于环境保护。农业古籍文献记载,常见的植物如毒鱼藤、蓖麻叶、桃叶、桑叶、马尾松叶、香椿叶、烟草叶杆、艾蒿鲜草、辣椒、花椒叶和花椒果实等植物的浸出液或煎熬液,都是很好的杀虫农药。采用当代科技装备和技术,以传统药用植物的提取液、萃取液,生产安全高效的新型农药,引领农药制品和防治技术的创新发展。
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种种质资源,增强种业创新活力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种业振兴战略”,今年的任务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切实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普查和种质资源库的建设。
农用物种资源是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经历千百年自然演变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种业创新”方面,我国具有举世无双的种质资源优势,农作物和畜禽的传统品种数量都位列世界前茅。传统品种是一种有民族情感、有文化印记、有历史传承的珍贵遗产。我国古籍文献所见的水稻品种超过5万种。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入藏了200多种作物共52万份种质资源,水稻品种资源87000多份,其中80%以上是我国本土起源的种质资源。
畜禽种质资源主要由原产地的世代饲养来保存。随着科技进步,将逐步采用冷冻动物精液、胚胎的科技保存方式。一批优质品种在市场开发和育种利用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的动植物种质资源,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衣食之源,而且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例如,国际上推广种植的矮秆高产“奇迹稻”就是以我国的矮秆水稻为亲本育成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饲养的许多著名畜禽品种,都含有中国传统良种的血缘基因。例如,在我国有着400多年饲养历史的肉用型“北京鸭”,在欧美国家先后育成了适合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樱桃谷鸭”和“枫叶鸭”。
我国在种质资源方面所形成的独特资源优势,与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多民族的农耕文化共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动植物都需要通过代际繁殖来传种接代。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绵延不断的古国。我国独立驯化的动植物品种,从驯化之日起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其间经历了剧烈跌宕的自然选择和人为意志的定向选育,最终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养殖的畜禽传统品种。
种业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成果周期长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要采取当年“杂交水稻工程”那样的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攻关模式,将种业遗产资源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深度融合,实现在充分利用传统品种优质性状基因资源的基础上的种业创新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休闲产业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景观资源,包涵的类型和范围非常广泛,例如,以传统名村名镇为对象的村庄景观,以农牧生产场地为对象的田园景观,以经过文化创意设计建造的生态观光景观告示,都是当前开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方面。
田园景观的自然风光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农业遗产里的“文化”价值,有时会超过当地的农产品价值。例如,许多地方把“梯田”创意为“梯田文化景观”,就成了环境美学的载体,成了“大地的乐章”,成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北方草原的牧场景观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也成为游客向往的圣地。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各地出现一批凸显农业文化遗产元素的城郊农业观光园。这类蕴含农耕文化韵味的新兴乡村文化产业,将现代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以郊区农业为基地,集观光、休闲、度假、科普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农业观光园的题材和内涵广泛,有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体验型、娱乐型、度假型等。
我国地大物博,特产丰饶,历代选育出来的名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从历史上一直传承下来的土特产资源,经过历代不断的定向选育,形成了庞大的名特优农产品集群,有的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古代的优质农产品,例如,优质谷物品种、优质动物肉类、优质水果干果、珍稀蔬菜、道地植物药材,以及农产加工制品如酒、酱、醋等等,都是历代贡品。贡品实际上就是各个时代的地方名牌。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贡品,具有历史属性、公共属性、优质属性、地域属性、稀有属性,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产品开发价值。这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的富贵资源,也是亟需加以保护的重要文化遗产资源。
此外,拓展遗产地的节庆旅游产业,活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加强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对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例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象征吉祥、幸福、健康和爱情。云南省傣族聚居地区开展的泼水节旅游活动,成为最具游客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又如,福建泉州举办的“惠安石文化节”,以石雕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把地方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既增强了同海外“三胞”的联谊与合作,又扩展了地方经济开发的领域,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开发的潜力。各地乡村能工巧匠的传统技艺,如铁匠、铜匠、木匠、篾匠、染织匠、泥瓦匠等等,都是一部无字的书史,记录着遥远的生产生活记忆,唤起人们怀旧追思的情结。随着农耕文化旅游的兴起,这些传统工艺都成为旅游开发的项目。
总之,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经历千百年传承、发展、改造、提高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落实今年 “一号文件”提出的“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的精神,需要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农耕文化的精髓,挖掘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继承中推陈出新,在扬弃中与时俱进,在利用中开拓创新,构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摘编自《中外农业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