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佳慧
织布机、摇车、蓑衣、拔秧凳、鳝箩、料刀、纺纱床、犁耙、煤油灯……这些原本在农村司空见惯、必不可少的老物件,随着工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传承文化、教育后人,金山区张堰镇秦阳村打造了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小型乐园,以丰富的展品诉说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些老物件是张堰山塘文史研究会会员的收藏,其中一部分是社会捐赠而来。虽然这些物件或老旧、或缺损、或打满补丁,但无不体现着劳动者的辛勤和岁月的沉淀。
“大多数展品是当年动拆迁或者翻建时从村民那里收集的,经过筛选、修饰、整理、分类,目前展出了150多件耕织工具、生活用品老物件,占全部收集品的一半左右。”山塘文史研究会会长高凤琴表示,“虽然这些东西基本上已经不用了,但老物件体现的不仅是当时的农耕技术,更是精神传承,是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把它们收集起来统一展览,是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办法。”
“这些东西当年大多数家庭都有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慢慢看不到了。”秦阳村四组的吴阿姨听说村里有老物件展,特意带着两位老人前来参观,“老人看得很高兴,让他们回忆起很多陈年往事。”看着似曾相识的老物件,两位奶奶一边回忆着年轻时和家人一起干农活的时光,一边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时光里辛劳淳朴的故事。
除了一件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老古董,乐园内还布置了不少农耕文化画报,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大家的了解。
据秦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曹士芳介绍,农耕文化乐园是秦阳村村史馆的延伸,通过收集村民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传播淳朴厚重的风土民情和农耕文明,为村里人追远怀旧搭建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元素,为提升乡村文明、培育文明乡风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张堰镇尤为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成了一批“精神家园”——张堰历史人文风情馆、白蕉艺术馆、百家村百家客厅、秦山村堰秦学堂、秦阳村村史馆和农耕文化乐园……并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朝着打造“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