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旗平
应邀去奉贤青村参加一个关于讴歌新农村建设创作座谈会,当我再度踏上奉贤这块久违了的土地时,感慨万千,因为这里给我留下太多值得回忆的事和人。
座谈会于当日下午3点开始,地点是青溪老街的一家农家乐。为了下午的发言有实感,我于上午10点便来到了青村,思忖吃过午饭,先去走走看看新农村的变化。
在青溪老街的一家农家菜小饭馆,我临窗而坐,点了颇有农家特色的两菜一汤,草头、百叶结烧肉、西红柿蛋汤。第一筷入口的是清炒草头,当舌尖与草头碰触的那一瞬间,一股醇厚的酒香味和浓郁的鲜美味顿时打开了我的味觉。正当我津津有味细嚼着时,忽然,小饭馆门前驶来一辆小车。一位年近50岁的妇女和一位年轻小伙子拎着几箱包装精致的黄桃,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前台的小姑娘迎了上去,送桃的妇女和她招呼了一声,把手中的黄桃放在了吧台后转身又去车上搬黄桃了。
我总感觉这送桃人似曾相识,很面熟,特别是说话声音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一幕。一个闷热仲夏的下午,我采访完去奉贤汽车站乘车,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正在车站广场人流量较多的一处吆喝着:“卖桃喽!刚采下的奉贤黄桃。”身前是两只竹筐,竹筐中放着圆润黄灿灿、芳香扑鼻的黄桃。
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走到了她的跟前,与她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她和丈夫都是奉贤青村镇种黄桃的果农。黄桃是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谈话间,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天空不远处飘来一团乌云,天要下雨了。
我买了她六只黄桃后,又问她能否留下联系方式,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来买她的黄桃。看她点头同意,我马上递上采访本,她写下了地址和电话以及让我印象很深的“黄桃农黄萍”。当我收起采访本后,零星的雨点开始散落下来。她利索地拿出两块油布,将两筐黄桃盖实,然后用扁担挑着两筐黄桃,在我的视线中渐渐远去。雨越下越大。烟雨中望着那位若隐若现的挑桃人,心中涌现一股酸涩味,果农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就是从那天起,我真正了解到种桃人的艰辛。
后来每次在水果店里看到黄桃,都会想起与“黄桃农黄萍”邂逅相遇的一幕。
今天听到那送桃人的声音时,我确定她便是当年在雨中邂逅的黄萍。当我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时,黄萍已送完了车上的黄桃,准备离开,我猛然站了起来,下意识地喊道:“黄桃农黄萍!”
她先是怔了一下,之后一脸的惊讶,说:“我记起你了,你,你十几年前的一个雨天,在奉贤车站你买过我的黄桃。”
一阵寒喧后,她告诉我,如今她再不用肩挑箩筐上街卖桃了,她家种的黄桃已进入订购订销,网上直销。她指着和她一起送桃的年轻人对我说,这是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平时在公司里上班,采黄桃旺季时请假回家帮几天忙。
黄萍说完,那小伙子朝我微微一笑,那笑容完全是她母亲的拷贝。
我听了后心里涌过一阵欣慰。同时一个灵感油然而生,下午发言的题目也闪过脑际——“从黄桃农黄萍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