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重视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全球广泛分布的一种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本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不仅羊、牛、猪、犬等动物可以感染发病,还可以传染给人,引起人的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及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感染的动物中只有一小部分表现出明显临床的症状,多为隐性感染,所以不容易发现。动物感染后主要造成生殖系统损害,雌性动物感染可导致子宫炎、流产、死胎以及产乳量减少等,雄性动物感染常导致睾丸炎、附睾丸炎和关节炎等。
人感染后的症状和感冒类似,人类普遍易感,常被误诊,从而转成慢性感染,本病治愈率很低,会造成人的劳动能力丧失。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动物饲养者、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工作者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目前由于城市犬饲养数量庞大,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流浪犬现象较多,流浪犬接触其他动物,感染布鲁氏菌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从源头上防病,从而减少人感染布鲁氏菌,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犬感染布鲁氏菌后表现
犬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有两周至半年的潜伏期,怀孕的母犬感染后多在怀孕40~50天后出现流产,流产前一般体温不高,阴道内流出淡褐色或灰绿色分泌物,流产的胎儿常有组织自溶、水肿及皮下出血等特点;部分母犬怀孕后并不发生流产,在怀孕早期胎儿死亡,被母体吸收。感染流产后的母犬常出现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状,往往屡配不孕。
公犬感染布鲁氏菌后,主要临床表现为睾丸炎、副睾炎、前列腺炎、包皮炎等症状,病犬除发生生殖系统炎症外,还可发生关节炎、腱鞘炎,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如何预防犬布鲁氏菌病
目前犬饲养数量增多,与人类接触密切。由于遗弃、过度繁殖、不当投喂等原因,流浪犬数量持续不降,存在犬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为了预防犬源性布鲁氏菌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首先保持狗狗生活环境卫生,外出遛狗时,不要让狗狗接触来源不明食物和不洁水源;提倡给狗狗做绝育,减少因发情交配后引起感染布鲁氏菌的可能。
加强检疫隔离。新进的狗狗,特别是繁殖用犬,需要检疫结果为阴性才能转入健康犬群。保证水源和饲料无污染,及时处理犬粪便,定期对犬舍进行清洁消毒。
对出现流产犬要及时隔离,并检测流产胎儿、胎衣、羊水等物质,确认无布氏杆菌后才能解除隔离。
对饲养的狗狗发现有生殖障碍或睾丸异常增大的,应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如呈现阳性反应,应马上采取隔离措施,禁止与人接触。如果确诊犬患布鲁氏菌病,为保障人的健康,患病犬要求安乐及无害化处理,对患病犬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严格进行消毒。
与家养犬相比,流浪犬感染布鲁氏菌可能性更大,所以接触、收养或家庭寄养流浪犬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为了预防布鲁氏菌感染,不要随意接触和收养流浪犬只,在饲养中更要注意隔离消毒防护。建议对流浪犬进行布病检测,确保阴性后收养。
执笔:朱晓英 龚国华 赵洪进
插画:袁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