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
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
带动青浦提档升级
青浦区全区有1945条河流、21个天然湖泊汇聚于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禀赋,20世纪60年代末期,青浦地区就开始尝试人工放流蟹苗养殖,河蟹养殖户自主经营、点状分布的格局由来已久。据统计,目前,青浦区全区河蟹养殖面积约2500亩,养殖户50多户,以成蟹养殖为主。
近年来,在上海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和市级、区级农业农村委等单位的指导下,涌现了如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这类品牌化、公司化运营的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随着青浦区练塘镇徐练村和联农村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高标准示范养殖基地和亲本种源基地的建成,改写了青浦区河蟹养殖长久以来散户经营为主、品质产量不稳定、良种覆盖率不高的局面。正如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苏明所言,目前,青浦引入优良的河蟹种苗“江海21”,遵循“稀养、投螺、种草、调水”的河蟹养殖方式,以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带动青浦区河蟹产业提档升级。在走向高品质发展的路上,青浦大有可为。
松江
松江为黄浦江大闸蟹品牌赋能
近年来,在上海中华绒鳌蟹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在上海河蟹养殖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松江模式”频频结出硕果。“黄浦江大闸蟹”区域品牌在本地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优势位置,而来自浦东、青浦、宝山等沪郊多地的河蟹养殖合作社纷纷取经,学习其养殖方法和经营理念。
之所以得到河蟹养殖合作社和消费者的认可,是因为松江搭准了上海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的脉搏,坚持走“小、高、精”路线,深耕池塘规模化、精细化养殖,力主在池塘也能养大蟹、养好蟹。“松江模式”率先提出的“稀放蟹种、精种水草、优化饲料、立体增氧”的方法实践,经过十余年技术“验证”,确保了这一市场路径走得稳、走得远。
今夏遇到罕见高温天,长三角水域大闸蟹养殖均受到挑战。“松江模式”经受“检验”,显现出了“江海21”种源及养殖技术的优越性和稳定性,这也让采取相同养殖方式的沪郊多家合作社“享受”到了“松江模式”带来的“福利”。
技术实践带来品牌增值,这样的逻辑在上海地产大闸蟹市场不断得到印证,反过来,也加深了养殖者对于这一“模式”优越性更为直接的信任感,增进了养殖者对于坚持品牌经营的理念认知。这是“黄浦江大闸蟹”品牌成长的成功之处,不仅让松江率先走上都市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为上海大闸蟹养殖品牌价值输出,提供了具体可循的现实路径。
金山
推动金山区域公用品牌
和子品牌协同发展
金山河蟹产业正以多元、高效、优质的态势发展,尤以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新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最为瞩目。
2012年成立至今,开太鱼公司坚持科学发展农业,探索了科学的种养结合模式,突破了多个品种的种植、养殖瓶颈。尤其是大闸蟹的养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低密度、高品质的养殖模式:一亩蟹塘仅投放400只蟹苗,2立方水体养一只蟹,自有技术处理的水质加上高密度种植的水草,成就了开太大闸蟹的优异品质。
位于吕巷镇的上海新贵农业发展公司,虽然刚刚成立一年,合作社负责人却对基地养殖的大闸蟹品质信心十足,这份自信源于合作社与包括上海海洋大学在内的科研院校建立的密切联系、获得的科技支撑,以及基地技术负责人拥有的2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而不同于开太鱼打的“有机牌”“绿色牌”,合作社在产出高品质大闸蟹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养殖技术与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带领更多养殖户一起致富,扩大金山区的河蟹养殖面积和产业规模。
金山区计划成立河蟹产业联合体,通过核心基地+示范基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区域公用品牌和子品牌协同发展,推动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宝山
做好宝山湖长江蟹特色产业
宝山湖长江蟹是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海星村地处水源保护地,紧邻长江口,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季候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促使大闸蟹养殖基地——沪宝水产养殖合作社孕育出品质优异的大闸蟹。
与大部分蟹塘不同的是,沪宝水产养殖合作社自“蟹二代”起,都是由合作社内部技术人员由种蟹起亲手培育的,产业形成闭环,产品全程可追溯,品质与规格也在精益求精中逐年提升。据介绍,沪宝合作社在550亩蟹塘中专门开辟出60亩种蟹塘,用于苗种选育。宝山湖长江蟹每年10月成熟,养殖基地会在众多“成年蟹”中挑选出品质最佳、个头最大的母蟹与公蟹留种,随后来到位于江海交界处的配种基地,由专业人员帮助种蟹交配产卵,待蟹籽孵化成大眼幼体后,再带回园区,喂以优质饵料养殖成扣蟹,并从中挑选出个体较大、体态优良、充满活力的部分培育成商品蟹。在一代又一代的好中选优过程中,宝山湖大闸蟹品质日益提升,商品蟹的规格也逐年增长,在2022年的“蟹王争霸赛”中,获得“蟹王”称号的公蟹母蟹都超过了500克,是普通商品蟹的三倍左右。论只卖的宝山湖长江蟹年年供不应求。
宝山湖长江蟹采用低密度原生态养殖。由于紧邻长江口,长年凛冽的江风也给池塘带来了天然的增氧效果,提高水地融氧率的同时还能促进大闸蟹活动更积极,让商品蟹肉质更紧致,食用口感更富有弹性。
合作社在大闸蟹饲养上也有一套自己的心得。通过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及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确保不错过大闸蟹各个关键时期的生长点,把大闸蟹越养越大。目前,沪宝合作社已有200亩蟹塘通过绿色认证。
崇明
崇明1主2翼3基地打造“东方蟹岛”
崇明地处长江入海口,是我国河蟹重要的种源基地之一,现有水产养殖面积5.57万亩,其中成蟹0.6万亩、扣蟹2.46万亩。近年来,崇明区通过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整建制全覆盖推进尾水治理和退养、扣蟹塘改造等营造了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实施水产智能化项目,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使得水产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崇明清水蟹”区域公共品牌知晓度显著提高。
在乡村振兴战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大力发展种源农业等机遇和挑战背景下,2021年7月,崇明区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按照“1主2翼3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强化一个河蟹主导产业,发展长江口特色鱼类和虾类两个支撑产业,打造高品质生产基地、高效益休闲基地、高科技设施基地三大示范基地”,助推崇明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
2022年5月,该区5家河蟹龙头企业联合组建成立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标准化生产、产加销一体、品牌化营销、多产业融合”的崇明清水蟹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崇明区将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为契机,与上海海洋大学深度合作,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加快攻克种源创新、特色养殖等课题,力求打造一个产业链完整、价值链完善,创新链强劲、生态链有力的河蟹产业集合体——“东方蟹岛”,形成科技创新策源中心、产业研究中心、品蟹消费中心“一岛三中心”局面,推动崇明水产养殖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浦东
浦东深水养蟹向精品迈进
作为“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金蟹奖”的大满贯选手,浦东新区新场镇上海塘之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坚持用心养好每一只蟹,在精心喂养殖的同时,与浦东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一起,在大闸蟹产业技术体系生态养殖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科学理念,按照“稀放蟹苗、深水养殖、动态增氧、水草种植、菌群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控、巡塘监控”等多项培育方式,实现养殖全流程、全时段的监测和调控。
为确保大闸蟹规格向“精品”迈进,新场塘之趣采取深水养殖、让大闸蟹住“大开间”的方式培育。此外,在水草管理、菌群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控、巡塘监控等方面严格把关,实现全过程质量管控。
塘之趣河蟹能够拥有忠实拥趸,除了自身的严格管理和科学投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基地周围环境的持续改善。近年来,随着浦东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的持续推进,塘之趣基地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今年,塘之趣大闸蟹最大的一批可以长到7两。
从试水养殖大闸蟹,到每年“横行”市民餐桌,占据浦东养蟹半壁江山的新场塘之趣大闸蟹,没有一味抢“鲜”进入市场,基本稳定在10月下旬上市。
撰 稿: 许怡彬 施勰赟
贾 佳 欧阳蕾昵
曹佳慧 刘晴晓
摄 影: 杜洋域 袁梓涵
手 绘: 袁梓涵 刘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