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
重阳节早已过,但与此相关的联想还在发散:该如何敬老?该怎样尽责?
随着我们年过天命,父母亦愈加年老,直至进入暮年。面对暮年的父母,做儿女的在敬老尽责方面也有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空了,去看看。这个阶段,父母还是基本健康的,完全能够自理自顾。第二阶段抽空,去看看。这个阶段,父母进一步衰老了,需要儿女们用心观察。日常生活虽说还能基本自理,但出门、就医等已需要陪护了。第三阶段安排时间,去看看。这个阶段,父母已越来越难以自理自顾。或一方已经远去,剩下的一方常与孤独寂寞相伴。对儿女们而言,真正的“烦恼”才始于此。失去了老伴之后,孤独是一定的,儿女们多多陪伴是必须的。
小时候,父母的陪伴是最珍贵的;父母年迈了,儿女的陪伴也是最可贵的。父母与儿女也是福来福往、恩去恩来、强弱互换、彼此依存的。赡养父母不只是衣食起居等物质层面,还有知识技能的辅助、精神的抚慰、心灵的慰藉等。敬奉年迈的父母,不宜简单地“货币化”,要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人前还有自豪感,并以此接触新事物、新理念。这才算得上有心和用心。口福、眼福、耳福是人的基本福气福分。年迈之后,这“三个福”会日益递减。钱与这“三福”之间还需转化。钱到了仅是心安,离享到福还差最后的100米。这个转化需要儿女们的亲力亲为,也是有心和用心的具体体现。对老年人而言,用与吃、穿是两个概念。用的,要越简单越好。否则,会“用不来”、“不想用”;吃的、穿的,要健康、新奇、品质,体现开眼界、属享用。
我们已过天命,儿童节、青年节都已渐行远离,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日显可贵。子曰:“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是苍白无力的,亲在子养方为祥和。对亲而言,不在乎荣华富贵,更在于点点滴滴;对子而言,不在乎丰俭多寡,更在于尽心尽力。年过天命的我们也得自我保重,好让暮年的他们更加踏实。
人的生命是从索取开始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活着,并且成人,是因为父母的悉心付出、众人的共同托举。重阳节也是感恩的日子,心怀感恩之余更有倾情奉献、甘愿牺牲的传承和传递,让我们共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