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连载·上海市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汇编]~~~——金山区和平村盘活利用案例介绍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生态最能带来获得感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驻足于锦州市小凌河畔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总书记的话连用两个“最”字,再次强调了好生态之于老百姓,意义重千钧,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昔日臭水沟,今日碧波漾。这是总书记考察小凌河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千万万条大大小小河流今夕之变的生动缩影。清朗的天、清冽的水、清秀的山,让老百姓享受到的是干净的水和空气,以及怡悦身心的山水美景。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的引领下,这样的好生态获得感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深刻。从十来年前频发的重度污染雾霾天,到如今常见的晴空蔚蓝,看得见的变化带来的是老百姓对健康生存环境的安全感。曾经,一些地方垃圾围城、污水横流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如今的干净街道、清澈江河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源泉。

  好生态并非朝夕之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总书记从“留与后人”的角度出发,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上等不得、慢不得,在结果上却急不得、慌不得。要有历史的耐心和长远的眼光,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转化点,唱响一曲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乐章,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生动实践。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好生态是城乡人民的共同期盼。环境要素的互通互联、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都决定了,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城与乡、东中西部无法割裂开来,而是要同步推进。过去几年,无论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还是绿色农业转型发展,都推动着农村的生态建设不断向前。村里的厕所干净了,垃圾不再遍地堆;畜禽粪污、秸秆不再是污染源,反而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土地休耕轮作得以缓口气,优质绿色农产品更加安全、健康……这一切生态向好带来的变化让农村变得更宜居,农民生活更幸福。

  好生态是乡村最大的财富。良好生态环境不只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乡村产业生态化,减肥减药、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向绿而行、更可持续,绿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生态产业化,好山好水、美丽村庄是最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农民在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收益,农业在三产融合中开辟新的空间。鼓鼓的腰包带给农民满满的获得、满满的幸福。

  民生之要,百姓之盼。当繁星闪烁、清水绿岸的良好生态成为幸福生活的常态,才能汇聚更大的力量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农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换挡提速
好生态最能带来获得感
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 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好生态最能带来获得感 2022-10-25 2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