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骏
《论语·述而》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是行走在一起的几个人,总有一个是可以做我老师的。浦东惠南文学社有个“五人行”创作,同样有着一样的哲理。
“五人行”创作特色
“五人行”创作即至今仍持续产生影响的惠南文学社姚海洪、唐根华、陈志强、施国标和兀凰即“五人行”创作的作品,其他还有南汇地区经常参加惠南文学社活动的上海作协会员李冠琛、池波、夏敏等,作为浦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地域性标志,大致涵盖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
“五人行”必有我师焉。惠南文学社这几年能够脱颖而出,立足浦东,走向上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出色的志同道合者,有一位出色的文学引路人,有一个可以凝聚在一起的出色文学平台。如果没有惠南文学社这个平台,没有姚海洪社长的亲力亲为,没有唐根华的穿针引线,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也许就不会有今天惠南文学社的轰轰烈烈,也就没有以上五位浦东作家的脱颖而出。时代给了他们这样的宝贵机会。
“本色演出”文学魅力
文学是和煦春风的呢喃,是“五人行”创作的共同心声。
惠南文学社社长姚海洪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后来居上,与中国作协会员倪辉祥、宗廷沼形成了浦东小说的第一方阵。他的两个小说“三部曲”,成为一张金灿灿的“名片”。而让人深为感叹的是,他几乎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很快完成了从浦东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到中国作协会员的华丽转身。这与他的两个“三部曲”一样,在浦东让许多人赞叹。
唐根华的报告文学是他的多项长处之一,但不仅限于此。就浦东作家而言,能够以报告文学为文学创作突破口的,其实是一门“苦差事”,许多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退避三舍。然而他却是“主动迎战”,如今已是结成硕果。他还是一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出版家”,许多人为此加入了各级作家协会。他亦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为惠南文学社增光添彩不少。
陈志强作为一位从写作中走出来的上海劳模,在申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因而足可见他写作的努力。他的散文大气抒情,既有乡愁乡味的浓浓情愫,又有曼妙地域风情的从容写意,皆是有感而发,令人备感亲切。他还涉猎其他的文体写作,如赋的创作,甚至赋的作品《大团赋》还专门进入了家乡的历史文化走廊。这是很不容易的。
现为上海作协会员的施国标,其散文充满了乡愁的叙事符号,这与他多年来的品味家乡、感悟家乡和热爱家乡是分不开的。他的乡愁类散文作品,由于散发着浓郁的农家气息、农田劳作、农村风光的缤纷元素,被沪上一些主流报刊所青睐,并予以刊登。他还写小说,接连引起了读者的称道。如今,他还是浦东书院小学客座作家工作室的特聘作家。
年轻女作家成为后起之秀
年轻女性作家兀凰的中短篇小说,业已成为浦东作家群体中的佼佼者。譬如,一些小说情节的构思,悬念的铺垫,结尾的出乎意料,其老到的程度,似乎与她的年龄不太相称。可见,她的年轻是她的一大优势,这为她的未来道路的可塑性乃至取得更大突破,无疑创造了非常难得的有利条件。从她现有的作品来看,兀凰未来的发展甚至更大的突破完全可期。
浦东惠南文学社姚海洪、唐根华、陈志强、施国标和兀凰的“五人行”创作,较好地表现出了浦东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浦东人杰地灵,可以为之书写的地方很多。而浦东作家无论从主动性、自觉性、进取性以及态度、能力哪方面来看,都是令人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