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
驻村工作一年多,我没有和蔬菜打过什么交道,村里的农田基本上种植的是水稻。没有想到因为新冠疫情,我突然变成了蔬菜销售员,把滞销的10吨蔬菜变成了140万元的销售额。
起初是4月上旬的时候,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在说因为封控在家,虽然还有大米,但是没有蔬菜了,网上抢菜也抢不到,很是焦虑。另一方面,我看到我一位高中同学在奉贤的农业合作社,眼见着成熟的蔬菜因为滞销而腐烂,一筹莫展。面对这样的“供需矛盾”,我突然想:自己是不是可以架起一座蔬菜销售的桥梁?
说干就干,在确认了该农业合作社“三证”齐全的前提下,我联系了双方,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方式,然后他们两个一拍即合,马上在朋友小区开始了蔬菜团购。蔬菜因为新鲜、价廉,受到小区居民的大力追捧。我又尝试着联系了其他有需求的小区,大家欢迎得不得了。
4月中旬开始,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了,他们要求有鸡蛋、有猪肉、有玉茹瓜,我们适时开展了调整,加了品牌猪肉等,居民们更加欢迎。渐渐的,合作社的品牌在不少小区唱响起来,不少“团长”主动定期来预约产品,我们的销售更上一个台阶。不少团长提出,等疫情结束,还要与合作社保持紧密的联系,让居民吃上更加优质、新鲜、价廉的蔬菜。
当然,令我遗憾的是,虽然销售了那么多农产品,但没有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任何利益。但是我想,给疫情封控中的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给农产品滞销的农户带去实际利益,我还是觉得有点成就感的。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们的合作社会在“后疫情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奉贤区柘林镇王家圩村驻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