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波
我仍然很清楚记得那个时间。3月27日晚7时24分,金山区枫泾镇泖桥村党总支书记王军林在班子微信群发了条信息:“请大家带上4~5天生活用品,立即到村委会集中待命。”我随手抓了几件衣服,安慰了一下刚上小学的女儿,从市区连夜驱车赶到村里。就这样,我和村干部们一起在乡村“疫”线开启了两个月的驻村抗疫工作生活,感触颇多。
乡村抗疫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村干部对本乡本土的感情。说是“住村”,“标配”是行军床或地板,“高配”是8张椅子或办公桌。吃着盒饭或泡面,如果偶尔找到一罐被称为是“快乐肥宅水”的可乐,就成了最大的美味。
“请驻村指导员关注农业生产领域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散户农产品销售难,以及春耕生产中种子化肥农药购买难的问题。”接到区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苏振洪的微信后,我发动了金山区第二批40名驻村指导员,一边设计线上调查问卷,访谈村里种植户、村委干部等,一边利用驻村优势,实地观察走访,梳理形成了《关于疫情期间第二批金山区驻村指导员派驻村农业生产经营状况有关情况报告》,反映春耕备耕、农产品销售一线情况和农户诉求,提出相关建议。
我发现,别看抗疫忙得连轴转,村里的农活却一直没耽误,从各村书记到农户,都清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道理。虽然大家对农资价格上涨感到压力,对疫情之下用工、农机维保调度等情况感到有些不便,但凡是接触到的农户,都说这些是可以克服的。乐观之下,我感受到,关键是大家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信心,对后市有期待。
困难还是有。蔬菜、瓜果等时令农产品正常年份也经常遇到滞销,疫情防控下,更是面临人员、车辆、渠道等困难。一边是地里的蔬菜瓜果快要烂掉,一边是市区居民买不到鲜菜、吃不到水果。这时,作为市中心过来的驻村指导员,就是最好的桥梁纽带。非常感谢老同事、老朋友,还有泖桥村的社会组织助力员,不管是公益采购、社区团购还是单位保供,支持一点是一点,把“金山味道”传递了出去,“金山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从驻村指导到驻村抗疫,既是一场非常时期的特殊考验,也是实地观察乡村治理、“三农”问题的契机。在“疫”线战斗中感受,因为有稳定的农村集体经济保障,有一支高效、能战斗的村级治理队伍,有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四面八方的支持助力,“疫”后乡村一定会更加美丽,乡村振兴也一定会转化为让村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一件件具体行动。
(作者系金山区枫泾镇泖桥村驻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