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张春夏接到居家隔离通知,为了不影响家人正常生活,她决定独自一人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娘家进行“7+7”的居家隔离。起初有人说,她是社区的“局外人”,的确,若不是隔离,她很少住在这里;但“隔离”结束后,她渐渐融入了这个社区,做起志愿者,穿上防护服,她就不再是个“局外人”。
张春夏是市农业农村委干部人事处的一名机关干部,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当看到抗疫前线亟需支援时,张春夏第一时间前往所在社区居委会报到。
3月底,张春夏居住的楼栋因有确诊病例而实行封控管理。“直到5月1日楼栋解封时,物资都是由这些志愿者帮忙分担,再通过我们楼内分派的。”张春夏说,这些不间断的默默付出让她感受到团结、友爱和热血。当她的楼栋解封后,她和同楼的居民成立了一支“回馈社区志愿服务突击队”,以感谢来自社区志愿者的奉献和辛劳。
“五一”期间,居民的快递、团购物资一批又一批送达小区门口。“回馈社区志愿服务突击队”成员们一一核对信息、消杀、卸货,一趟又一趟穿梭在社区,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那几天,张春夏累得倒头就睡。
“其中的辛苦真的只有做了才知道。”张春夏说,志愿者工作不只是劳累,还常常遭遇居民的不理解和质疑,但在这过程中,反而越发体会到大多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毫无怨言。“封控这么久,居民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她觉得,正是因为被身边人感动,才更要身体力行,用行动去温暖他人。
封控期间,邻居们纷纷为了吃饭问题焦虑,团购也成为大多数居民物资主要来源。一次,张春夏和邻居团购了50元蔬菜套餐,但品质、数量都不尽如人意。“我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就在想,是不是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帮邻居们买到价廉物美的蔬菜。”在少数休息空当里,她与鱼米之乡平台对接,考虑到本地居民爱吃叶菜的习惯,她选择一款价格和品种都合适的蔬菜套餐发起团购,而她也自然成了“团长”。
“当时回家很匆忙,也没有带电脑,全靠一部手机完成接龙、收款。”张春夏说,她一边要靠纸和笔记录购买信息,及时回答居民问题,一边要联络对接合作社,捧在手里的手机常常热得发烫,眼睛也看花了。
“还好后来有邻居帮忙分担,有人负责收款,有人负责做链接,我只要帮忙联络就好。”既能推广地产农产品,又能为居民解决“叶菜荒”,尤其当居民对这样的团购纷纷表示满意和夸赞时,她觉得心里暖暖的。
张春夏还是“大白”中的一员。自3月15日开始,只要没有被封在家,她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为运送物资来回奔波;居民有需求时,她又做公益“团长”。但其实,她最想做的是一名记录者,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逆行的背影、动人的画面。
张春夏说,她爱好摄影。“没有随身带相机,真是一个遗憾。”她只能用一部运行不太顺畅的手机记录下她眼里闪光的画面。“一个多月来收获了很多感动,这些感动值得留下痕迹。”
带着这样的心情,她成了社区临时党支部宣传工作组组长,带领青年小伙伴一起策划编辑《小区抗疫日报》,详细记录疫情下的社区状态,记录下了那些夜幕下的坚守和许多闪光瞬间。镜头中,有志愿者一遍遍耐心解释的模样,有穿着“大白”但仍然透露着真挚的眼神,有戴着口罩诉说的掷地有声的感谢。她说:“这些闪光的瞬间,被定格在记忆里,成为非常珍贵的回忆,也是我奋不顾身逆行的动力源泉,取之不尽。”